业务合作发布作品

    史上最严!电动车电池新国标7月实施,这些升级必看

    日前,工信部正式发布《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GB38031-2025)。

    新规将于2026年7月1日起强制执行。这一被称为“史上最严电池安全令”的标准,首次将“不起火、不爆炸”从企业技术储备上升为国家强制要求,彻底终结了行业对电池热失控风险的侥幸心理。

    三大核心升级,安全底线全面收紧

    新规在单体电池和电池包/系统层面新增多项测试。电池包热扩散测试从“着火前5分钟报警”升级为“不起火、不爆炸且烟气无害”,并要求触发热失控后至少监测2小时,所有监测点温度需低于60℃。底部撞击测试首次纳入强制考核,用直径30mm钢球以150J能量撞击电池包最薄弱部位,要求无泄漏、外壳破裂或起火,乘用车全系“零豁免”。快充循环测试则要求电池在300次快充(SOC区间20%-80%)后仍能通过外部短路测试,杜绝高频快充引发的安全隐患。

    行业洗牌加速,倒逼技术革新

    据工信部调研,78%的企业已掌握“不起火、不爆炸”技术,剩余企业需在2026年前完成升级。头部企业如宁德时代、比亚迪等已推出针对性方案:麒麟电池采用横纵梁加强结构提升抗挤压能力,刀片电池搭载“智慧眼”系统提前10分钟预警热失控。不过,满足新规的电池系统成本预计增加15%-20%,中小厂商面临生存压力。

    消费者如何受益?

    新规实施后,电动车自燃风险将大幅降低。例如,底部撞击测试直接针对70%的碰撞起火案例,而热扩散测试的“烟气无害”要求,避免了逃生时二次中毒风险。专家建议消费者关注电池安全标识,优先选择通过新国标认证的车型,同时避免使用非原配充电器或改装电池。

    此次标准升级不仅是技术门槛的提升,更是中国争夺全球新能源产业话语权的关键一步。随着“安全第一”理念深入人心,电动车市场将从“续航竞赛”转向“本质安全”的高质量发展轨道。

    次阅读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0

    头像头像
    提交评论
      加载中…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