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吉利被称为“收购狂魔”,其“恐怖实力”不仅体现在频繁的跨国并购上,更在于通过精准的战略收购、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和技术转化效率,从一家中国地方车企跃升为全球汽车产业巨头。以下从多个维度解析其“恐怖”之处:

一、技术跃迁:用收购“开挂”
1. “蛇吞象”式逆袭
沃尔沃收购案(2010年,18亿美元):吉利以不到沃尔沃市值1/3的价格完成收购,不仅获得2000多项核心专利(如SPA平台、Drive-E发动机技术),更掌握安全技术体系(如City Safety系统),直接让领克、吉利车型的安全性能比肩豪华品牌。
DSI变速器(2009年收购澳大利亚公司):将6AT技术国产化,打破外资垄断,成本降低40%,搭载于博越、帝豪等车型,成为爆款背后的技术支撑。
2. 电动化与智能化弯道超车
极氪品牌:整合沃尔沃SEA浩瀚架构,极氪001的底盘调校直接对标保时捷,2024年销量突破20万辆,毛利率达15%,远超特斯拉Model 3同期水平。
自研芯片+智能驾驶:7nm车规芯片“龙鹰一号”已量产,浩瀚智驾2.0系统实现高速NZP(自动导航辅助驾驶),2025年计划覆盖90%中国城市道路。
二、品牌矩阵:全球收割机
1. “买买买”背后的精准定位
宝腾汽车(2017年收购49.9%股权):以10亿元撬动东南亚市场,宝腾X70(换标博越)在马来西亚市占率超20%,2024年推出电动车e.MAS7,首月订单破万。
路特斯(2017年收购51%股权):复活英国超跑品牌,首款纯电SUV Eletre售价超100万元,2024年全球销量破3.5万辆,利润率高达25%。
2. 高端化破局
领克:基于沃尔沃CMA平台打造,2024年欧洲销量增长68%,单车均价突破20万元,直接与大众、丰田争夺市场。
极氪科技集团(2025年成立):整合领克、极氪研发资源,研发成本降低15%,计划推出售价50万+的纯电超跑,对标保时捷Taycan。
三、全球化布局:从中国到全世界
1. 生产基地与供应链掌控
欧洲:比利时根特工厂(沃尔沃)年产30万辆,波兰电机工厂供应全欧电动车。
东南亚:马来西亚丹绒马林工厂辐射东盟,2025年产能规划50万辆,本地化率超60%。
拉美:墨西哥新工厂建设中,目标以低价电动车(如几何E)抢占南美市场。
2. 出口量爆发式增长
2024年出口量达48万辆(同比+62%),其中新能源占比35%,欧洲市场贡献超10万辆。
2025年目标:出口占比提升至30%,在泰国、墨西哥等市场市占率进入前三。
四、财务与资本运作:钱从哪来?
1. “以小博大”的资本魔法
杠杆收购:收购沃尔沃时,吉利自有资金仅4亿美元,其余依靠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如大庆国资)、国际银团贷款完成,最终用沃尔沃的利润反哺母公司。
资本化运作:极氪2024年赴美上市融资45亿美元,估值超300亿美元,成为吉利系“现金奶牛”。
2. 利润与市值双爆发
2025年Q1净利润同比暴增220%-270%,其中极氪贡献超60亿元利润,毛利率从2020年的12%提升至18%。
吉利控股集团总市值超5000亿元(含沃尔沃、极氪等),相当于两个长城汽车。
五、未来野心:改写全球汽车规则
1. 电动化全面碾压
2025年推出新一代雷神电混系统,热效率46%,亏电油耗2.9L/100km,直接对标比亚迪DM 5.0。
计划2030年实现全系电动化,淘汰纯燃油车,电池成本目标降至0.3元/Wh(行业平均0.5元)。
2. 智能化生态闭环
芯片自研:2026年量产5nm自动驾驶芯片,算力超1000TOPS,摆脱对英伟达依赖。
跨界融合:与魅族合作Flyme Auto车机系统,用户月活超200万;收购星纪时代(卫星通信),2025年实现车载卫星通话全覆盖。
总结:为什么说它“恐怖”?
技术层面:用收购“抄近道”,10年走完外资车企30年的技术积累。
资本层面:以中国市场的利润支撑全球化扩张,再用海外高溢价反哺研发。
战略层面:从低端车到超跑,从燃油到智能电动,全产业链无死角覆盖。
吉利已不是一家单纯的车企,而是以汽车为核心的科技帝国。其“恐怖”之处在于:用资本收购时间,用整合改写规则,最终目标可能是成为“中国版大众集团+特斯拉”的终极合体。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