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媒体报道称中国新能源汽车品牌哪吒汽车暂停在英国市场的运营,引发外界对其全球化战略的质疑。对此,哪吒汽车原CEO张勇通过社交媒体首次公开回应,强调此次调整是“主动优化布局,集中资源深耕核心市场”,并称“企业出海需谋定而后动,不能为扩张而扩张”。
“撤出英国”风波:战略收缩还是市场遇挫?
哪吒汽车自2021年启动全球化战略,先后进入泰国、尼泊尔、以色列等市场。2023年,其高调宣布进军欧洲,计划在英国通过租赁合作模式试水。然而,不到一年时间,哪吒汽车英国官网停止更新,合作方CYC(中国你的汽车租赁公司)相关业务疑似搁置。外界猜测,销量低迷、成本压力及欧洲市场准入门槛提升可能是撤退的主因。
对此,张勇在回应中并未回避问题:“英国市场试水让我们更清楚自身优势与短板。欧洲本土品牌补贴力度大、用户偏好鲜明,盲目烧钱换份额不符合哪吒现阶段的发展逻辑。”数据显示,2023年哪吒汽车海外销量约2万辆,主要集中于东南亚市场,欧洲占比不足5%。
张勇卸任后的首次发声:出海需要“精准卡位”
值得关注的是,张勇已于2024年3月卸任哪吒汽车CEO,转任董事会顾问。此次回应被视作其退居幕后仍参与战略决策的信号。他在长文中提出三点反思:
1. 拒绝“摊大饼”式出海:新兴车企资源有限,必须优先选择政策友好、供应链成熟的市场;
2. 差异化竞争是关键:避开与特斯拉、比亚迪的正面交锋,以高性价比车型切入细分需求;
3. 本土化不是“贴牌”:需建立本地研发、售后团队,而非依赖代工或短期合作。
“与其在发达国家市场硬扛亏损,不如把东南亚、中东等市场的根基打牢。”张勇以哪吒在泰国的表现为例——2023年其凭借右舵车型V-II拿下当地纯电SUV销量前三,市占率超10%,证明“精准卡位”策略的有效性。
行业争议:收缩是否意味全球化退潮?
哪吒汽车的调整引发两极评价。支持者认为,这是中国车企从“野蛮出海”转向“理性布局”的标志:
- 成本压力:欧洲市场认证周期长(如欧盟电池碳足迹新规)、物流成本高昂,年销量不足5000辆难以覆盖投入;
- 竞争加剧:比亚迪、上汽MG等已通过本地建厂站稳脚跟,新品牌突围难度陡增;
- 地缘风险:英国脱欧后贸易壁垒增加,欧盟对中国电动车的反补贴调查进一步加剧不确定性。
但反对者担忧,此举可能打击投资者信心。2023年哪吒汽车国内销量同比下滑16%,亟需海外故事支撑估值。行业分析师郭宇指出:“收缩战线虽务实,却也暴露哪吒产品力与品牌力尚未达到一线阵营,全球化仍需长期沉淀。” 中国车企出海的“分层战”
哪吒的调整折射出中国新能源出海进入新阶段:头部企业“重资产突围”,二线品牌“轻量化试水”。
- 第一梯队:比亚迪斥资50亿在匈牙利建厂,蔚来在柏林设立创新中心,通过本地化生产规避贸易壁垒;
- 第二梯队:哪吒、爱驰等选择“代工+租赁”模式降低风险,但抗波动能力较弱。
张勇在文末坦言:“中国车企出海没有标准答案,但活下去才能等来机会。”据悉,哪吒汽车下一步将加码印尼、马来西亚市场,并依托母公司合众集团的供应链优势,在泰国布局电池组装厂。结语:全球化不是百米冲刺
哪吒汽车的“英国撤退”或许短期内被贴上“受挫”标签,但张勇的回应揭示了中国车企出海的深层逻辑:在资本与耐心的平衡中,先求生存,再谋扩张。正如其在文中所写:“当潮水退去,才知道谁在裸泳。真正的全球化,是让每个市场都成为利润中心,而非赔本赚吆喝。”
这场风波也给行业敲响警钟——在电动化浪潮中,战略定力比速度更重要。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