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全球汽车产业加速向电动化与智能化转型。“2025上汽之夜”以“懂车更懂你”为主题,开启了上汽集团转型的新篇章。这次发布会上汽系统性披露了在技术研发、产业链整合及全球化布局的最新进展。

从合资2.0模式到跨界生态合作,从智能座舱技术突破到L3级自动驾驶落地规划,上汽正以技术反哺与标准输出为核心,重构中国汽车产业的全球竞争力。
70年积淀:从“跟随者”到“规则制定者”
上汽的发展历程与中国汽车工业紧密交织。1955年,上海内燃机配件制造公司的成立开启了其造车之路;1984年与大众的合资合作,推动中国汽车产业迈入现代化阶段;2015年提出的“新四化”战略(电动化、智能网联化、共享化、国际化),则为行业转型提供了方向性框架。

当前,上汽正经历角色转变,从技术引进者转向技术输出者。2024年,上汽与大众签署延长合资协议,双方合作进入“技术反哺2.0时代”,奥迪品牌的技术标准制定首次由中国车企参与主导。这一模式打破了传统合资企业的单向依赖,标志着中国车企在全球产业链中的话语权提升。
跨界合作:构建技术生态“朋友圈”
上汽的全球化战略以跨界合作为支点。2025年,其与华为、OPPO、地平线等科技企业深化合作,目标直指“车-机-生态”全场景打通:

上汽与华为:联合定义智能汽车产品,覆盖生产制造与供应链管理,试图复刻“问界模式”的成功;
上汽与OPPO:推动车机与手机生态融合,计划将互融产品从中国市场扩展至东南亚、欧洲等地;
上汽与地平线:基于征程系列芯片开发行泊一体方案,支持从基础辅助驾驶到高速领航的全场景功能。

在自动驾驶领域,上汽享道出行已累计完成140万公里Robotaxi测试,计划2026年开启L3级自动驾驶商业化。对比来看,小鹏汽车的XNGP系统聚焦城市导航辅助驾驶,百度Apollo以Robotaxi规模化运营见长,而上汽的优势在于“车企+科技公司”的双重基因,兼具量产经验与技术开放性。
产业链隐形冠军:从“制造”到“智造”
上汽的竞争力不仅体现在整车领域,更依赖于其产业链的深度布局:
延锋:全球最大汽车内饰供应商,推出XiM25智能座舱概念车,集成240°全景HUD、四维动态座椅等创新技术,技术专利超15项;
安吉物流:全球最大汽车物流企业,拥有32艘自营滚装船,2024年预计吞吐量达350万辆,LNG动力船舶减少30%碳排放;
享道出行:国内首个车企L4级自动驾驶运营平台,计划年内获470张上海无人驾驶牌照,覆盖浦东机场固定路线运营。
这些“隐形冠军”为上汽提供了成本控制与敏捷交付能力。以延锋为例,其“区域协同开发+本地化交付”模式,使产品开发周期缩短30%,综合成本降低18%,这一效率优势在全球化竞争中至关重要。

在核心技术领域,上汽的投入已进入收获期。混动技术方面,DMH混动专用发动机热效率达46.3%,搭载车型实测续航超2200公里,百公里油耗2.49升,优于比亚迪DM-i系统的43%热效率;
氢能布局方面,纯电、混动、氢能三大平台并行,第二代线控底盘技术预计2027年落地;
智能架构方面,银河全栈4.0电子架构支持L3级自动驾驶,2026年计划实现商业化量产。
安全至上:上汽的三步走战略
在发布会上,上汽董事长王晓秋多次提及安全是汽车行业的生命线。从被动安全到主动安全,再到跨系统的精冗余安全控制体系,这“三步走”的安全战略让上汽致力于为用户打造全方位的安全保障。

首先,上汽用最严苛的标准构建全球标准,让汽车成为钢筋铁骨下的移动堡垒,不怕撞。其次,上汽构建了自主可控、成熟可靠的ADAS、VMC等数字智能技术,打造不会撞的主动安全,实现安全保障从99%向99.999%的进化。最后,上汽以引领未来的主被动安全相结合的应对方案,发挥全链路、全打通、全开放的自研优势,实现跨系统的、精冗余的安全控制体系。

上汽的2025战略,展现了一家传统车企在产业剧变中的突围逻辑:以技术反哺重塑全球合作规则,以生态开放打破行业边界,以产业链优势支撑规模化落地,坚持以用户为中心,开启全新平权变革。

未来五年,中国汽车产业的全球化竞争将进入“标准制定权”争夺阶段。上汽能否将其“中国方案”升级为“全球标准”,不仅取决于技术实力,更考验其生态整合与战略定力。这场转型,或将重新定义中国车企在全球产业版图中的角色。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