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4 月 10 日,美国政府对中国输美商品加征 125% 关税的决定,犹如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次日,中国宣布将美国输华商品关税同步提升至 125% 的创纪录水平。这场史无前例的关税对抗,使得全球汽车产业链陷入剧烈震荡。作为国际贸易依存度最高的工业门类,汽车产业首当其冲成为这场关税战的 "重灾区"。
进口车市场遭遇断崖式冲击。美国在华车企面临生死考验,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生产的 Model Y(图片|配置|询价) 车型,叠加关税后终端售价将突破 80 万元人民币,较当前价格翻倍。通用汽车旗下凯迪拉克品牌在华销量预计骤降 90%,部分经销商已启动闭店预案。中国对美出口的汽车零部件同样陷入困境,浙江某变速箱制造商表示,其出口美国的订单已全部取消,企业正紧急转向东南亚市场。
供应链重组加速产业格局裂变。中美汽车产业链过去三十年构建的深度互嵌关系正在瓦解。福特汽车被迫暂停使用中国生产的车载芯片,导致其密歇根工厂三条生产线停工。比亚迪紧急启动 "去美国化" 供应链计划,计划在六个月内完成 217 项零部件的替代方案。这种被迫的供应链重组,将使单车制造成本平均增加 18%-25%。
全球汽车贸易版图面临重构。欧洲车企正成为最大受益者,大众集团计划将中国市场的产品投放量提升 40%,奔驰已着手扩建北京生产基地。日韩车企加速抢占美国市场真空,现代汽车宣布投资 54 亿美元在佐治亚州新建电动汽车工厂。中国本土品牌迎来替代机遇,蔚来、小鹏等新势力车企的订单量单周激增 300%,自主品牌市场份额有望突破 65% 的历史新高。
技术壁垒加深行业分化趋势。这场关税战实质上演变为技术封锁战,美国对中国新能源汽车关键技术的出口管制清单新增 32 项。中国工信部紧急启动 "汽车芯片自主工程",计划三年内实现车规级芯片 85% 自给率。智能驾驶系统的技术路线开始分化,中美车企分别采用不同标准的激光雷达和算法系统,全球汽车技术标准面临分裂风险。
当关税税率突破三位数,国际贸易的基本逻辑已被颠覆。底特律的汽车工程师发现,他们设计的车型需要同时适配中美两种技术标准;上海的车企高管在计算,完全本土化生产能否抵消关税造成的成本劣势。这场没有赢家的关税对抗,正在重塑百年汽车工业的发展轨迹,其影响深度远超 2008 年金融危机带来的冲击。全球汽车产业或许正在经历自福特流水线革命以来最深刻的变革阵痛。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