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
2025年清明假期前夕,安徽铜陵高速上的一声巨响,让智能驾驶技术陷入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一辆开启NOA功能的小米SU7(图片|配置|询价)标准版车型,在夜间以116公里时速撞上施工隔离带,爆燃的火光中,三名21-23岁的女大学生当场遇难。这场惨烈车祸不仅冲上热搜,更撕开了“全民智驾”的华丽外衣——当车企狂飙“解放双手”的营销时,消费者是否成了技术实验的牺牲品?

一、事故还原:3秒预警与97公里的死亡时速
根据官方通报,车辆在碰撞前3秒发出风险提示,驾驶员最后1秒接管却未能避免悲剧。事故发生时,车辆处于NOA状态,但未触发AEB自动制动系统。小米解释称,标准版AEB不识别锥桶、水马等障碍物,而事发路段恰好因施工摆放了水泥护栏。

更令人震惊的是,小米SU7标准版(21.59万)与高配版(29.99万)存在显著差异:标准版算力仅为高配版16%,且缺少双激光雷达等关键配置。这8.4万元差价,直接砍掉了应对极端场景的保命硬件。
二、技术短板:黑夜与静态障碍物的“致命盲区”
当前智驾系统对静止障碍物识别率不足60%,夜间误判率高达45%。事故车辆依赖的纯视觉方案(摄像头+毫米波雷达),在逆光、低照度环境下形同“半盲人”。

业内专家指出,激光雷达能提供三维深度信息,识别距离是摄像头的两倍。但受成本限制,仅15%在售车型配备激光雷达,且集中在25万元以上价位。特斯拉坚持纯视觉方案,但其中国版FSD因数据不足频繁误判车道;华为ADS 3.0虽实现100%鬼探头识别,但搭载车型起售价超30万。
三、行业乱象:军备竞赛下的“安全减法”
车企在智驾领域的内卷已陷入畸形竞争:

1. 高低配生死局:比亚迪“天神之眼”分三个等级,10万元级车型智驾芯片仅处理基础路况;某品牌将自动刹车时速从70公里阉割至50公里以降低成本。
2. 测试缩水:研发周期从36个月压缩至18个月,AEB测试时速从80公里降至60公里,冰雪测试用游戏引擎模拟。
3. 营销误导:宣传册上的“L2.999级智驾”营造虚假安全感,用户手册第89页却藏着17类失效场景说明。调查显示,78%车主从未通读说明书,62%销售未主动提示风险。
四、责任真空:2秒接管与法律困境
我国现行法规将L2级事故责任全推给驾驶员,但现实困境频发:
特斯拉车主因依赖Autopilot被判全责;
小鹏自动泊车撞墙找不到追责对象;
此次事故中,系统在极限场景下未及时介入,但驾驶员仍是唯一责任人。

《北京市自动驾驶汽车条例》虽明确L3级事故车企需担责,但全国性法规落地仍需3年。中保研警告:现有车险无法覆盖智驾风险,一起事故可能让家庭倾家荡产。
五、认知鸿沟:被“科技平权”蒙蔽的消费者
车企直播间高喊“不用踩刹车”,发布会演示高配车型,但销量主力却是低配版。小米SU7用户手册标注了智驾失效场景,但消费者往往在事故后才知晓“Corner case”(极端场景)的存在。

同济大学研究显示,人类驾驶员平均需2.6秒完成有效接管,而此次事故仅给驾驶员1秒反应时间。系统突然退出时,0.3秒的应激反应窗口形同虚设。
结尾:叩问与反思
当车企用“自动”“无人”话术收割市场,当消费者为“科技平权”欢呼时,我们是否忽略了最朴素的真理——方向盘后必须坐着清醒的人?
小米SU7事故后,安徽高速电子屏开始轮播“慎用智驾”的警示。但这真的足够吗?当技术狂奔遇上责任滞后,我们还要用多少生命为行业狂飙买单?下一次,你会在松开双手前,想起那3秒的死亡倒计时吗?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我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