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日,也就是一周前,理想实现了自己的,也可以说是造车新势力的又一个里程碑——理想L系列累计交付破百万。

回顾L系列全员到齐的2024,理想做对了两件事:理想L6的上市补齐L系列最后的拼图;城市NOA的快速进步,则让理想汽车智驾实力站稳行业第一梯队。
而紧接着完成L系列产品布局之后,理想正在试图突破汽车公司的常规思维,完成下一次角色转变——官方目标「连接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成为全球领先的人工智能企业」。

理想汽车将自己作为商业组织的愿景放到更大,而新的目标、新的里程碑,甚至比再打造一套百万交付的产品序列更困难。
但想要看透理想汽车冲刺AI公司的新十年,我们还得回到第一次遇见理想L9的那个下午。

L系列达成一百万
1.错位
作为一台2019年5月立项的旗舰SUV,理想L9诞生之时理想完全算不上乐观,全年现金流为负27.5亿元。
而更大的背景,是整个2019年,中国新造车势力第一次集体染上阴霾。
但就在6年前自身缺钱、行业缺希望的关口,理想规划出一款中国新能源40-50万级高端SUV市场的现象级产品:理想L9。

理想L9诞生时的中国SUV市场,依然存在严重的「国际品牌错位」,这种错位诞生于国际品牌对中国移动互联网原住民更迭的漏判,最终给了乘中国移动互联网大潮而起的造车新势力机会。
其实早在理想ONE时期,理想汽车已经展现出对新一代中国家庭用车的理解。但直到2022年6月,45.98万元的理想L9上市后,理想才把故事讲得更透彻。
2022年,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突破12亿,生活中被各种电子设备的屏幕占据的「屏一代」,是新生代网络原住民的日常。

而伴随着彼时苹果汽车项目频繁曝光、谷歌Waymo商用、特斯拉Model 3席卷全球市场,汽车业界也正在酝酿彻底改变交互方式的爆发时刻。
但另一方面,截至2021年底,中国公共充电基础设施累计数量仅为115万台;与之相比,2024年仅公共充电桩新增量就达到了422.2万台(中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联盟数据)。
再补充一个让理想L9变得顺理成章的数据:2022年6月22日,理想L9发布后接受采访时,李想本人表示「20万以上的市场,89%为家庭用户」。
一台智能化、电动化、符合高端价位家庭需求,但同时需要适配新能源市场发展阶段的SUV,成为理想汽车破局的钥匙。
2.冰箱彩电大沙发
发布之初,理想L9有七个字的圈内绰号:「冰箱彩电大沙发」。

七个字拆开来,对应着三块15.7英寸的OLED屏幕、同时显示导航+速度+智能驾驶信息的HUD、冷热双用的车内冰箱、同级罕见的5.2米x2米大型尺寸、六座布局...
三年后它们都成为同价位标配,三年前,它们是理想L9发布三个月后就拿到破万交付的重要助力。而理想L9之前,还没有一台中国车型,可以在40万以上市场拿到五位数销量。
七个字再缩短点,则是移动互联网原住民对「智能空间」的可接受度急剧提高。而理想L9之前,中国市场同价位仅有Model X和ES8两款纯电SUV奔跑在智能空间的赛道上。
除了「冰箱彩电大沙发」,另一个必须要提的,是增程——它是理想L9攻破用户防线的重要手段。

增程在理论上不是「参数见长」的能源形式,它的高速油耗不一定比纯粹的内燃机低很多;同时大电池增程路线的总成本,也不一定比性价比路线的纯电有优势。
但在用户端,「城市用电、长途发电」的核心价值,让理想L9天生具备极低的补能焦虑,以及营销上的极低解释门槛。
「任何技术一定要赋予一个意义。增程是技术,但城市用电、长途发电,是它的意义。这是根本。」去年12月27日接受腾讯科技专访时,李想这样回顾L系列开创大电池增程路线的思考。
对家庭用户聚焦的产品研判和定位,让理想L9不仅开创了新的细分市场,更成为2022年中国高端汽车市场的现象级产品。
3.套娃
交付31个月后L系列四款车型累计交付突破百万,这期间理想把L9的现象复制了三次。

如果将L6789四台车放在一起,对汽车不了解的普通消费者很难一眼看出端倪,而这正是理想这样设计它们的原因之一。
2023年2月8日,理想第一款5座SUV理想L7(图片|配置|询价)发布后接受采访时,李想本人的回答是「全世界最成功的企业都是套娃」。

熟悉大众汽车的朋友都听过一句玩笑:大众其实只有高尔夫一台车,其他车型都是高尔夫的「变体」。
玩笑对应的是大众集团极强的平台化优势,而结果是大众集团十多年来,一直是千万级年销量的超级汽车公司。
除了「冰箱彩电大沙发」,理想L系列另一个绰号,正是与大众车系类似的「套娃」。另一个方面考虑,则是L系列相近的外观、内饰、配置,让理想可以有充足的精力聚焦每一款车的市场定位。
2022年9月22日,理想L8发布前夕,李想这样解释:「L9全尺寸六座、L8中大型六座、L7中大型五座、L6中型五座」。

除了尺寸和座位数量,以及与价位相应的电池容量、纯电续航、享受型配置细节(屏幕材质、空气悬架)等,L系列用类似于手机行业的锚点,进一步减轻了用户的前期思考成本。
与增程路线异曲同工的产品定义思路,最终让理想L系列获得了31个月100万台的交付速度,同时也让这家新造车在创业第八年收获一份全年盈利财报,并且连续两年成为唯一年度盈利的中国造车新势力。

AI 时代
1.下一次质变
从2019年定义L系列,到2023年L系列成为现象级现金牛,理想成功走过从0到1。
汽车业务造血源源不断之后,理想汽车开始思考下一次质变。
软件定义汽车,是造车新势力的时代特征;进入2025,软件代指的技术路线逐渐明晰——AI最终定义了新汽车。
2022年1月11日,李想在个人微博发表总结,一方面是检讨自己创办初期的融资能力,另一方面则是宣布全栈自研的智能驾驶成功交付,成为2021年理想产品交付的最重要变化。

这条微博的背后,是从2021年开始,理想开始建立属于自己的,深度参与整车软硬件系统研发的能力。
但要说清楚理想汽车的AI布局,我们还是要回到L系列。
发布于2022年的L系列,高配Max车型沿用了相同的双英伟达Orin X芯片+单激光雷达+高清摄像头的硬件配置。但这套系统问世的前两年,理想汽车的智能驾驶并没有跻身第一梯队。

直到2024年7月5日,理想汽车召开了一次极为重要的发布会:智能驾驶夏季发布会。

理想AD Max用户在这场发布会后正式收到了「全国都能开」的无图NOA全量推送。而回顾2024全年中国智能驾驶传播和迭代大战,夏季发布会是理想的核心转折点。
从OTA 6.0之后,理想汽车的城市智驾无论是体验,还是迭代节奏,都比以往的自己有了长足进步。在「全国都能开」、「车位到车位」的阶段竞争中,理想打了一场智驾的传播「翻身仗」。
但AI汽车的竞赛起码以下一个十年为尺度,更不会以L3、L4为终点。理想汽车需要展现出更底层、更面向终局的AI思考。
2.开源OS
半个月前,在2025汽中关村论坛年会上,李想本人宣布理想汽车将正式开源其自研的汽车操作系统「星环OS」。

有关车企「开源」自研车载OS的话题,5年前的马斯克已经分享过观点:「特斯拉对软件授权和供应动力总成及电池持开放态度。我们只是希望加速世界向可持续能源转型,并非将竞争对手碾碎」。
开源不一定能交到朋友,但在李想看来,开源是表达自己有能力交朋友的一次「秀肌肉」。
按照理想汽车的公开信息,星环OS的意义,首先在于「掌握AGI时代通往高阶智能体的基座」——具体解释起来很复杂,我们引入一块电路板,它长这样:

2022-2023年,蔚小理先后官宣了新一代汽车电子电气架构,其中理想做的这块板子,叫做「自研XCU中央域控制器」。
板子的核心MCU之一,是来自恩智浦NXP的S32芯片,它是近几年中高端汽车品牌热衷使用的一块MCU,可以帮助车企用单个MCU实现上一个世代极其复杂的底盘域控能力,比如理想的「魔毯空气悬挂2.0」。
理想汽车表示,自研星环OS的其中一个意义,在于用比公版AUTOSAR更快的速度,整合打通不同域控、不同MCU之间的协同与配合,同时有助于提高整套系统的安全上限。
官方信息则显示,相比于AUTOSAR公版方案,星环OS可以最多节省5个月的芯片适配时间。
而另一方面,自研OS能力意味着对于车企来说,汽车不再是「组合件」,而是从零开发、从一而终的整体产品。

而打造一套高效率、高性能、低时延、低风险管理整车资源的操作系统,正在成为车企从主机厂转身软硬一体、进军具身智能的「必修课」。
「今天每一家企业都应该是一家人工智能企业」,李想本人这句话,某种程度上揭露了2022年以来理想汽车对人工智能的理解:All in人工智能、成为人工智能、创造人工智能。
从宏观战略回到微观产品,理想汽车即将用MindVLA视觉-语言-行为大模型,进入城市智驾的下一个擂台。
李想对它的定义是「基座模型到了一定时刻,一定会变成VLA...自动驾驶真正变得更强、走向L4,它要有极强认知能力」。

从目前理想汽车公布的消息来看,MindVLA将使理想汽车AD Max车型进一步靠近,甚至致力于实现L4级别「智能司机」的落地。
冲击L4是理想汽车、中国造车新势力、乃至全球汽车行业的共同目标,它将决定一家车企对「人工智能定义汽车」的理解与落地程度。
以这一目标为视角,理想汽车的新十年目标会更清晰,但同样更艰巨。

新的战场
上个月的汽车百人会上,李想提到一件事。
2015年创立理想汽车的时候,每一轮融资他都会面临投资人一个问题:「理想汽车作为一家新势力,为什么觉得自己以后可以脱颖而出?」
他的回答是:「理想比所有的传统汽车厂商更懂得如何去做大型软件,又比所有的互联网公司更懂得怎么去造一辆车。」

2025是理想十周年,理想L系列百万交付是对李想上面这段话的直接回应,而接下来对纯电市场、L4自动驾驶的攻坚,乃至于构建完整的AGI生成式人工智能基座能力,是新十年李想与理想需要回答的新问题。
理想汽车的下一个回合更难,但锐意与求新,才是中国造车新势力十年来捷报频传的立足之本。
(完)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