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合作发布作品

    大众全球增长,中国独跌7.1%:燃油车巨头为何啃不动这块蛋糕?

    讲点车头像讲点车头像
    讲点车04-10

    2025年一季度,大众集团全球交付量逆势增长1.4%,但中国市场却交出了一份刺眼的成绩单:交付量同比下滑7.1%,成为其全球唯一负增长的单一市场。更耐人寻味的是,这一跌势背后,既有燃油车的“挣扎求生”,也有电动车的“雪崩式溃败”——纯电车型在华销量暴跌37%。当这家曾统治中国车市十余年的德国巨头,在新能源浪潮中逐渐失去存在感,我们不禁要问:大众的“中国神话”,是否正在被本土品牌和特斯拉们改写?


    燃油车守不住,电动车攻不下
    表面上,大众的燃油车仍有一丝“体面”:一汽-大众3月销量15.4万辆,其中燃油车同比增长1.4%;上汽大众3月销量9.1万辆,同比微增3.9%。但这份“稳定”背后,是合资品牌多年积累的渠道红利与价格战苦撑的结果。以朗逸、帕萨特为代表的经典车型,市场份额正被比亚迪秦PLUS、吉利星瑞等本土竞品蚕食。更致命的是,大众的燃油车优势未能转化为电动化势能——其纯电车型在华交付量暴跌37%,与欧洲(+113%)、北美(+51%)的狂飙形成残酷对比。当特斯拉Model Y单月销量突破5万辆、比亚迪海豚横扫10万级市场时,大众ID.系列却连“存在感”都成了奢侈品。


    “合资模式”的黄昏?
    大众的困境,折射出传统合资车企的集体焦虑。过去十年,上汽大众与一汽-大众累计销量突破3000万辆,但2024年大众在华总销量已跌破300万辆,较2019年巅峰时期缩水超30%。合资模式下,外方掌控技术、中方主导市场的分工,在电动化时代暴露出致命短板:本土化研发迟缓、软件体验落后、定价策略僵化。反观蔚来、小鹏等新势力,从用户运营到智能驾驶全链条自主可控,甚至反向向欧洲输出技术。大众斥巨资打造的CARIAD软件部门,却因内耗频出,至今未能推出一款能与华为鸿蒙车机抗衡的产品。


    全球增长背后的“中国悖论”
    讽刺的是,大众在欧洲纯电市场以26%的份额稳居第一,北美市场也借ID.4的热销实现增长。这种“墙内开花墙外香”的割裂,暴露了其中国战略的深层矛盾:既想维持燃油车利润输血,又难以割舍电动化转型的紧迫性。当比亚迪用DM-i混动技术“降维打击”、理想用增程式撕开高端市场时,大众的MEB平台却因续航虚标、车机卡顿被消费者诟病。更严峻的是,中国市场的价格战已蔓延至全球——大众一季度营业利润同比暴跌39%,其中6亿欧元用于支付欧洲碳排放罚款,3亿欧元被美国关税吞噬。若无法在中国这个最大单一市场止血,其全球利润池或将加速干涸。


    互动话题:你认为大众还能在中国市场翻盘吗?
    1、支持派:百年品牌底蕴深厚,一旦加速本土化研发并降价促销,仍有机会凭借渠道网络收复失地。
    2、反对派:电动化转型慢半拍,品牌溢价崩塌,未来或将沦为“二线合资”。
    3、中间派:胜负未定,但窗口期不超过3年,需看ID.7等新车型的市场反馈。

    次阅读
    8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8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0

    头像头像
    提交评论
      加载中…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