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3月《中国汽车报》汽车市值研究组继续对全球汽车类上市公司月度市值变化进行全面跟踪、梳理和比较分析。并基于2024年全年的数据积累基础上,对全球汽车类上市公司的年度市值表现进行总结,并对2025年市值变化趋势进行预判。为读者提供更丰富、更详实、更客观、更多元、多维度的市值变化数据分析。
2025年3月,全球汽车类上市公司的统计范围依然涵盖国际和国内上市的主流整车、零部件企业,以及主要新创公司和国内汽车经销商集团,统计在内的上市企业数量共计130家。
全球汽车类上市公司市值TOP20
涨落之间变数犹存

根据汽车市值研究组的统计显示,整体看,2025年3月统计范围内的130家企业中,有52家实现市值同比增长,占比40%,有44家实现环比增长,占比34%。
从2025年3月全球汽车类上市公司市值前20的排名看,环比和同比实现增长的企业均为7家。排位方面,头部阵营也开始呈现波动,与上月相比排位保持不变的企业有9家,其余11家企业的排位有6家较2月有所提升,5家较2月有所下降。其中,本田和Stellantis的市值较上月排位波动最大,分别为提升三位和下降三位。
具体到各细分领域,2025年3月,A股市场在经历了年初的震荡调整后,呈现先抑后扬的走势,个股呈现出分化行情。国内零部件领域,统计在内的动力电池板块、汽车电子与智能网联板块、传统零部件与综合板块、发动机板块、轮胎板块市值在3月呈现出复杂的变化态势,板块和企业间表现出明显的分化。受国际资本市场震荡影响,3月纳入统计范围的跨国车企,大多数企业都出现了市值同比下滑现象,同样市值环比下滑的企业数量也超过了一半。新创公司领域,3月的市值环比下跌较多,同比则出现不少上涨,一方面说明资本市场对新创企业的信心在恢复,另一方面也意味着后续仍存在较大变数。
国内主要传统整车及经销商上市公司市值
走势先抑后扬 个股持续分化

3月,春寒料峭,A股市场在经历了年初的震荡调整后,呈现先抑后扬的走势,个股呈现出分化行情。在国内主要传统整车及经销商上市公司中,市值环比出现增长和下滑者基本各半,多数增降幅度不大。
当月,比亚迪市值在上月破万亿元之后再创历史新高,总市值达到1.14万亿元,环比上涨8.57%,同比上涨92.85%。3月公布的2024年财报显示,其2024年实现营收7771.02亿元,同比增长29.02%;归母净利润402.54亿元,同比增长34%。比亚迪的持续成长,离不开巨额的研发投入。2024年,比亚迪在研发方面投入达542亿元,同比增长36%,远超同期净利润。3月初,比亚迪完成了一项规模达435亿港元的“闪电配售”,成为近10年全球汽车行业规模最大的股权再融资项目之一。一系列核心经营指标均创历史新高,显示出比亚迪在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中的稳健发展态势。
长城汽车3月总市值实现环比、同比双增长。其总市值达到2234.85亿元,环比增长4.82%,同比增长14.53%。从数据看,长城2025年3月销量97991辆,同比微降2.3%,环比增长25.8%;国内销量6.6万辆,同比增长2.7%,环比增长41.4%;新能源汽车销量2.5万辆,同比增长15%,环比增长66.5%,是增长最为明显的板块之一。长城汽车3月实现海外销量31806辆,同比减少11.2%,环比增长2.4%,销量占比达32.5%。
赛力斯3月同样表现不凡,总市值达1900.66亿元,环比增长3.6%,同比增长44.70%,超越上汽集团站上该榜单第三位。其个月发布的2024年财报表明,2024年赛力斯实现营业收入1451.76亿元,同比增长305.04%,这是赛力斯首次全年收入突破千亿元。2024年,赛力斯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59.46亿元,上年为净亏损24.50亿元。2020年至2023年的4年时间,赛力斯均处于亏损状态,2024年,赛力斯实现最近5年来的首次扭亏为盈。
3月,吉利汽车总市值达1564.07亿元,环比下降5.42%,但同比大涨82.34%。其2024年财报显示,2024年其总收入首次突破2400亿元,达到2402亿元,同比增长34%,创历史新高;全年归母净利润166亿元,同比增长213%;扣非后归母净利润85亿元,同比增长52%,盈利能力显著提升。
2月更名后的千里科技3月总市值达到372.99亿元,环比下降13.79%,同比大涨157%。值得注意的是,3月20日,千里科技的主力资金净流入6214.77万元,占总成交额的9.01%,这一数字无疑为市场注入了一剂强心针。
在3月的商用车板块中,宇通客车位居前列。其市值达586.92亿元,环比上涨0.61%,同比增长33.42%。2024年,其营业收入约372.18亿元,同比增加37.63%;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41.16亿元,同比增加126.53%;基本每股收益1.86元,同比增加126.53%。金龙汽车3月市值达99.96亿元,环比增长1.83%,同比增长96.08%。中通客车市值达67亿元,环比增长3.96%,同比增长34.21%。
在经销商上市公司中,3月,中升控股市值达302.06亿元,环比增长7.55%,同比下滑6.63%。美东汽车市值达26.37亿元,环比上涨3.13%,同比下降29.72%。
3月,经销商和谐汽车市值9.94亿元,环比上涨18.19%,同比增长19.61%,是当月经销商板块中市值实现环比、同比均上涨的上市公司。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发布最新一期“汽车消费指数”显示,2025年3月汽车消费指数为71.5,较上月有所下降,但降幅不大,预期4月销量相较3月基本持平或略有下降。
尽管股市跌宕起伏,由美方加税引发的焦虑也在蔓延,但仍然难以阻挡A股投资者的热情。据不完全统计,3月A股新开户数307万户,较1月增长96%。因此,尽管可能有不确定性因素,但前景依然值得看好。
国内部分汽车零部件公司市值
分化中前行

3月,统计在内的动力电池板块、汽车电子与智能网联板块、传统零部件与综合板块、发动机板块、轮胎板块市值呈现出复杂的变化态势,板块和企业间表现出明显的分化。
从整体市值规模来看,各板块呈现出不同的发展轨迹。动力电池板块依旧是行业的重要支撑。宁德时代3月市值达11136.95亿元,尽管环比有所下降,但同比增长33.14%。其市值的高位稳定得益于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持续增长。我国动力电池企业凭借领先的研发能力,如在电池能量密度、安全性等方面的技术优势,稳固了其市场份额。不过,行业竞争加剧也对整个动力电池板块提出了新的要求,如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加强供应链管理等。
汽车电子与智能网联板块波动较大。汽车智能化、网联化虽为行业趋势,但整体竞争较为激烈。新进入者不断增加,技术迭代迅速,企业需持续投入大量资金用于研发。不过,汽车电子与智能网联板块中的部分企业凭借技术的优势市值表现相对平稳。拥有创新和产品差异化的企业,有助于市值的稳步增长。
传统零部件与综合板块、发动机板块的企业面临着转型升级的压力,一方面需要应对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冲击,另一方面也在积极探索新的业务领域,如电动化、智能化零部件的研发和生产。
轮胎板块呈现出一定的波动性。玲珑轮胎3月市值259.71亿元,环比增长1.60%,同比下降14.84%;赛轮轮胎市值474.46亿元,环比下降8.26%,同比下降1.70%。轮胎行业受原材料价格波动影响较大,天然橡胶等价格的不稳定,增加了企业成本控制难度。同时,汽车市场的波动也直接影响轮胎需求。在新能源汽车时代,轮胎企业需要研发适配新能源汽车低滚动阻力、高静音性的轮胎产品。
整体来看,3月零部件板块企业市值在分化中前行的现象反映了汽车产业链各板块和企业间的不同发展态势。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企业需要不断适应市场变化,加强技术创新和市场拓展,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国际主流汽车公司市值
“降”字当头

3月,纳入统计范围的26家跨国车企中,大多数企业市值都出现了同比下滑,环比下滑的企业数量同样超过了一半。
值得注意的是,特斯拉同比虽然仍有逾50%的涨幅,但环比延续了1月和2月的下滑趋势。自今年年初以来,特斯拉股价持续下跌,市值缩水逾三成。原因之一是特斯拉首席执行官马斯克“参政”。此前马斯克公开干预欧洲政治,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特斯拉电动汽车销量在欧洲下滑。此外,他领导美国“政府效率部”推动联邦政府大规模裁员节流,这在美国多地引发了针对特斯拉的抗议活动。再加上,作为其核心业务的电动汽车面临销量疲软的境地,而作为其宏大愿景的无人驾驶和人形机器人技术的商业化落地仍需时间。一系列因素叠加下,特斯拉股价遭遇重创。
保时捷的表现同样也不乐观,3月市值环比缩水近两成,同比则腰斩。重要原因之一是其不尽如人意的2024年财报。就在3月13日,保时捷公布数据称,2024年,该公司营收略降,净利润则为36亿欧元,同比下跌逾三成;销售回报率为14.1%,低于2023年的18%。销量方面,这一年,保时捷全球销量同比下降3%,其中,中国销量锐减28%。当然,保时捷在中国市场的压力,早在去年曝出保时捷经销商“逼宫”总部的消息时就已经广为人知。为此,保时捷在公布财报的同时,宣布将裁减约3900个职位以提高效率。
与保时捷一样,Stellantis的3月市值环比跌幅也达到了两位数,且同比跌幅进一步扩大,较去年同期缩水了六成以上,排名跌到了第17位。在过去的2024年,Stellantis的净利润同比骤降70%。这一业绩不仅远低于市场预期,也标志着这家拥有欧美血统,曾凭借北美市场赚得盆满钵满的汽车巨头,在电动化转型与市场策略失误的双重压力下,正经历着合并以来最严峻的挑战。在去年年底将掌门人唐唯实被“扫地出门”后,Stellantis暂时由董事长约翰•埃尔坎掌舵,计划今年上半年选出新的首席执行官。
相比之下,丰田、塔塔、Rivian的3月市值环比增长逾10%。另外,同比来看,能维持正增长的企业已经只有少数几家,包括特斯拉、沃尔沃集团、马恒达、铃木、Rivian等。
进入4月,随着美国总统特朗普的关税政策落地,大多数车企的市值或许还要再经历一轮缩水。自4月3日起,美国对所有进口车以及部分关键汽车零部件加征25%的关税。此举一经宣布,便引发了全球车企、零部件厂商和各大经济体的激烈关注与震动。当然,也不止是汽车领域,随着4月2日美国宣布将对进口商品全面加征所谓的“对等关税”,全球股市遭遇重挫。
部分汽车新创公司市值
元气在恢复 后续仍有变数

3月,新势力及初创企业的市值环比下跌较多,但同比出现不少上涨。
小米集团以绝对优势稳居榜首。3月市值虽小幅回调至1.1万亿元,但同比增幅高达222%,显示出市场对其“造车生态”战略的长期看好。小米通过整合智能家居与汽车业务,构建全场景互联模式,成为资本市场的宠儿。3月29日,一辆小米SU7在高速公路发生严重车祸,这起恶性交通事故引发舆论发酵,不仅对小米汽车、对整个新势力及初创企业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为后续的市值走势带来极大不确定性。
理想汽车与小鹏汽车展现了不同的发展路径。理想汽车3月受供应链波动影响,市值回落至1676亿元,环比下降29%。相比之下,小鹏汽车凭借自动驾驶技术转型,叠加销量表现提升,市值从1月的1172亿元增至3月的1344亿元,同比增幅达158%,成为技术驱动的典型代表。
地平线的市值波动尤为引人注目。2月其市值因芯片量产消息刺激飙升至1026亿元,环比暴涨74%,但3月因市场对产能爬坡的担忧回落至732亿元。这一“过山车”式的表现,反映了资本市场对科创企业短期兑现能力的高度敏感。
零跑汽车3月市值环比增长58%,达到694亿元,同比增幅114%,主要得益于其低价高配车型在东南亚市场的热销。法拉第未来虽基数较低,但3月市值同比暴增近2573%,显示出投资者对其“回归中国市场”战略的押注。
然而,有些企业陷入增长困境。蔚来汽车市值从1月的671亿元跌至3月的530亿元,同比降幅23%,高端定位导致的成本压力成为主要掣肘。VinFast与LCID则因北美市场需求疲软,市值分别缩水22%与24%。
恒大汽车因资金链断裂在3月停牌,市值定格于19.4亿元,同比暴跌44%。过度依赖融资输血,缺乏自我造血能力,恒大的后续情况不容乐观。
值得注意的是,Cyngn(CYN)与MULN等公司市值已跌破1亿元,沦为“仙股”。其中,MULN3月市值仅0.02亿元,同比跌幅超99%。
2025年,市场形势严峻,宏观及国际环境更加复杂,资本对汽车新创公司的评判标准也日趋严格。2025年资本对新势力及初创公司的判断偏好有以下三方面:一是技术壁垒成为估值核心,比如地平线、小鹏汽车的阶段性高增长均源于技术突破;二是海外市场的拓展能力,例如零跑汽车的成功,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海外销量快速增长,这也是零跑汽车市值上涨的主要原因。三是现金流管理能力。
随着竞争日趋白热化,行业集中度将持续提升。头部企业可能通过并购整合资源。与此同时,资本将更青睐“技术+场景”双轮驱动的企业,车路协同、能源服务等衍生赛道或成新增长点。
2025年的汽车行业变革,既是技术的较量,也是资本的试炼。唯有真正解决用户痛点、构建可持续商业模式的企业,才能在这场马拉松中笑到最后。
附:2025年3月完整榜单

文:市值研究组 编辑:齐萌 版式:刘晓烨
给小编加个鸡腿!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