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合作发布作品

    付辉:三大汽车集团重组的6种方案

    从昨天股灾中总结出来的直接教训是,整车制造商间的重组只能越来越快。早一天重组,就多一分活下去的可能。重组步子迈得太慢,生存的机率就会对应减少。左捂右盖错失机会的,到最后卖都卖不出去。市场不缺已经倒闭着急出售的标的,甚至这种企业的供给都已经严重过剩。


    在大型汽车集团股东资产置换结果还没有公开之前,重组方案就存在各种可能性。等待的时间越长,就会衍生出各种猜测,甚至会引得坊间产生统合暂停的错觉。这次,美国的对等关税计划与汽车关税,正面回应了市场对重组的质疑,汽车行业大重组已经是难改的大势:


    形势逼人。


    出于汽车产业安全的顾虑,日本经产省已经把手伸到了本田、日产、三菱汽车的里面。这一次美国为制造业回流等目的采取的措施,逼迫着本田与日产必须尽快重启大重组。多一天犹豫,就会多一堆麻烦。随着来自中国台湾的鸿海科技、跨越汽车行业的科技企业、相关金融机构的主动与被动加入,重组变得复杂起来。


    日本的专业机构与媒体冒着收律师函的压力,推算出了这起世纪(图片|配置|询价)大重组的6种方案。


    第一种方案是日产独立重建。这一理想看起来很丰满,也很能满足日产的面子,但其实力却已太过骨干。穆迪、惠誉、标普等机构已经下调了日产的信用评级,这让其在日本债券市场上难以实现再融资,利息负担也会因此加重。况且到2026年3月前,日产需要偿还巨额的公司债(详见:大重组力压两大车企,董事会权斗一把手人选)。在上一财年出现亏损的情况下,随时面临着现金周转的压力。


    美国这届政府的汽车关税,对日产的影响金额高达5500亿日元(约合274亿元)。即便在本财年(截至2026年3月)没有再增加结构改革等的费用,其赤字也会攀升至2500亿日元(约合125亿元),与中国造车新势力的承受力差距相当大。日产的高层承认,在尚未完成转型重建的阶段,遭遇到这的冲击,确属雪上加霜:


    接近于掐断了我们的生路。独立重建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第二种方案是引入私募基金。日产的高管认为,其新任社长对该选项持消极态度。与其与私募进行合作,不如选择持长期利益理念的合作伙伴。此为下下策。


    第三种方案是与跨行业的科技巨头合作。日产已经列出的意向合作目标包括苹果、亚马逊、特斯拉三家。它们的市值分别为500万亿日元、302万亿日元、121万亿日元,是日产市值的100倍以上。如果这些企业参与日产的资本合作,日产会被纳入到合作伙伴的掌控之中。其控制力之大,远非本田可比。这种方案断不可取。


    第四种方案是重回与雷诺的合作。时下,日产判断雷诺已经认定无法对其实现完全掌控,双方正朝着加快分道扬镳的方向疾驰而去。日产的新任社长眼下有偏袒雷诺的倾向,而在为上任之前他曾坚决反对考虑该选项,这种摇摆很难立刻辨别清楚。如果选择这种方案,那去戈恩化就白折腾了一场,属于开倒车。


    第五种方案是重启与本田的统合。这种方案的前提条件是,日产必须接受成为本田的子公司,由本田主导重组后的营运。现在不确定的问题是,日产的调整是否已经达到了本田的要求。若此,日产-三菱-本田,有望组成能够与丰田直接竞争的日本国内第二大汽车集团。


    第六种方案是吸纳鸿海科技加入。这是日产唯一可以保持相对独立性的选项。时下,鸿海可以已经放弃了单独收购日产的计划,改为与本田联合对日产出资,而且在出资比例上确保本田占据多数,由本田主导对日产进行结构性改革。


    作为对本田汽车业务形成最大补充的三菱汽车,有望先于各方与鸿海科技达成合作(详见:两大汽车集团重组突传意外)。鸿海科技在电动车领域的软件与硬件实力,能快速补足日产和本田的短板。它们若能成功建立开发和制造的分工体制,那么会产生最大的协同效应。这也是最上上策的选择。


    大型汽车集团之间的重组方案,本质是对控制权的重新划分,只有各利益集团相互妥协才能最终达成。特朗普政府的关税政策正从根本上改变汽车世界的营运规则,留给各方犹豫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次阅读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0

    头像头像
    提交评论
      加载中…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