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SU7(图片|配置|询价)高速碰撞起火,再次把自动驾驶安全问题推上了风口浪尖。这起令人痛心的事故,也暴露出当前自动驾驶技术在实际应用中还存在不少关键问题。

人机共驾的“模糊地带”
事故发生时,车辆正处于NOA导航辅助驾驶状态,之后由驾驶员接管。这其实凸显了人机共驾中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到底什么时候该系统管,什么时候该人来管?出了事责任该怎么分?很多时候,自动驾驶和人工接管之间的界限并不清晰。
尤其是在突发情况下,驾驶员从系统手中接过方向盘的那几秒,往往是决定生死的关键。但现实是,不是每个驾驶员都能在短时间内判断清楚情况并作出正确反应。系统该如何更及时、更明确地提醒驾驶员接管?驾驶员又怎样才能在关键时刻真正接得住?这些都是目前自动驾驶还没完全解决的问题。
自动驾驶系统能力仍有限
虽然自动驾驶这几年进展很快,但说到底,它对复杂路况的应对还远远没到“万无一失”的程度。像高速施工路段这种突发、变化大的场景,系统往往无法准确识别障碍物,也难以及时做出判断。
激光雷达确实能提升环境感知的精度,但造价也高,不是所有车都标配。而一些普通传感器在面对复杂场景时,识别准确率就成了问题。
此外,在恶劣天气或突发交通变化下,系统的反应能力、适应能力仍是短板。

行业标准缺位,用户认知不足
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至今还没有统一的行业标准。不同厂家的系统叫法不同、功能表现不同,用户根本搞不清楚哪些功能能用、哪些不能用。
再加上部分车企在宣传中“用词激进”,让用户误以为车子已经可以完全自动驾驶了,导致过度依赖系统,忽视了自己的驾驶责任。这种“信心过剩”,其实很危险。
现在最紧迫的,是让用户真正理解自动驾驶的现状和局限性,不只是卖功能,更要“教用法”。
车辆本身的安全不能忽视
这次事故中车辆起火,也让大家再次关注电动车的安全问题。碰撞后车门能不能顺利打开?电池会不会爆炸起火?这些都是关系到乘员生命安全的关键点。
电动车的结构和传统油车不同,电池包的防护、热管理、碰撞后的断电机制等,都直接影响到事故后的生还机会。除了做自动驾驶,整车的被动安全,也必须一并抓起来。

总结一下:
自动驾驶的未来很值得期待,但当下,它还不是万能的。不管是技术本身,还是配套的法规、标准和用户教育,都还有很多功课要补。
真正做到“自动”之前,先别忘了“驾驶”两个字里,还有人的责任和判断在里面。唯有技术和人的配合越来越默契,自动驾驶才能真正让出行更安全。#小米SU7##自动驾驶发生事故谁来负责#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