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0年前,当保时捷创始人费迪南德·保时捷博士将油电混动技术塞进虎式坦克时,他或许未曾想到,这一技术路线会在21世纪被贴上“新能源”标签。1942年,保时捷团队设计的VK 45.01(P)(俗称“虎P”)采用增程式电传动系统:内燃机驱动发电机,电能储存于电池并驱动电动机,其技术逻辑与今日的增程式电动车如出一辙。尽管因铜资源短缺和动力系统故障未能量产,但这款坦克的“超前性”在军事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历史总是惊人地轮回。2025年,大众集团首席执行官奥利弗·布鲁姆突然宣布:“公司愿意生产武器和军事装备,包括改造民用工厂为军工厂。” 这一宣言与保时捷近期在华销量暴跌30%、裁员3900人的困境形成刺眼对比。当汽车巨头转身拥抱军火,人们不禁发问:这是技术情怀的延续,还是生存压力下的无奈赌注?

大众的“副业基因”早已埋下伏笔。这家年销850万根咖喱香肠的企业,历史上曾生产半履带车等军用装备,战时工厂转型本是其传统技能。而保时捷的军事遗产更为直接:虎式坦克的混动设计、为“猎虎”歼击车研发X形柴油发动机,其技术积累在新能源时代意外焕发新生。
保时捷的混动坦克虽未成功,但其电传动技术对现代新能源车有启示意义。如今,当电动化转型遇阻(保时捷纯电渗透率仅12.7%),重提“混动军火”既能唤醒品牌的技术叙事,又能规避纯电路线的竞争劣势。
大众奥斯纳布吕克工厂被莱茵金属公司评价为“适合改造生产武器”,闲置产能的军火化利用,或成其应对汽车销量下滑的应急方案。

欧盟8000亿欧元的“重新武装计划”催生新市场,军火生意的利润率(普遍超20%)远超汽车业(保时捷2024年营业利润率14.1%),这对利润暴跌30%的企业堪称强心剂。
二战阴影下,德国企业对涉足军火向来谨慎,但大众的宣言打破了这一默契。保时捷计划推出“复古911燃油版”打情怀牌,与军火制造的激进转型形成荒诞对照——一边是怀旧营销,一边是武力升级,撕裂的品牌形象恐引发消费者抵触。
保时捷的混动坦克曾因“耗铜过多”被军备部长施佩尔否决,今日的军火计划则面临更复杂的伦理审视:当车企将民用供应链转化为“杀人机器生产线”,其技术中立的辩护能否被社会接受?德国反战团体已发出抗议,指责大众“用香肠生产线造炮弹”。
生存博弈还是行业变局? 大众保时捷的跨界实验,映射出传统车企在时代裂变中的集体焦虑。
1. 将混动坦克的增程技术迭代为军用车辆动力方案,既符合欧盟新能源政策,又能规避纯电坦克的续航短板。
2. 如二战时期将虎P坦克改装为“斐迪南歼击车”,未来或见大众工厂同时下线ID.7电动车与155毫米炮弹。
3. 保时捷控股持有大众53.3%投票权,两者军火业务的资本联动可能催生“汽车-军工复合体”,重塑德国工业格局。
特斯拉、比亚迪等对手正抢占新能源心智,而大众若被贴上“军火商”标签,其高端化战略恐遭反噬。德国社民党已提议立法限制民用工厂军事化,大众的转型可能触礁。
从虎式坦克的混动遗梦,到今日的军火宣言,保时捷大众的跨界本质是一场“技术救赎”与“道德风险”的博弈。当汽车产业的电动化浪潮遭遇地缘政治动荡,企业不得不在方向盘与扳机之间做出选择。历史告诉我们,保时捷的混动坦克败于资源短缺,而今日的跨界能否成功,或许取决于他们如何回答一个更根本的问题:车企的终极使命,究竟是移动人类,还是毁灭人类?
(本文基于公开资料分析,不构成任何投资或政治立场建议)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