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政策核心:5G车联网与无人驾驶双线推进
- 北京“5G上车”强制标准2025年3月起,北京要求 所有新出厂车辆前装5G通信模块,通过20ms超低时延网络实现车路云协同,突破雨雪雾天候限制。车企需在2025年底前完成5G模块适配,2026年起未达标车型不得在京销售。
- 深圳“夜间无人驾驶”试点突破深圳划定 30条夜间无人配送路线(23:00-6:00),允许功能型无人车在开放道路进行物流、环卫作业,计划2025年内覆盖80%物流园区。同步推进 “空中的士”航线,小鹏飞行汽车等产品进入量产测试阶段。
二、技术升级:5G模块前装与车路协同
- 5G上车核心功能实时路况决策:通过5G+V2X实现车辆与红绿灯、路侧单元数据交互,路口通行效率提升40%;远程故障诊断:车企可实时监控车辆状态,OTA升级响应速度提升3倍。
- 车路云一体化网络北京建设 “五环内全覆盖”车联网基站,支持每平方公里1000台设备并发连接;深圳试点 动态高精地图,每5分钟更新一次道路障碍物数据。
三、试点场景:从封闭到开放,夜间经济成突破口
- 北京分阶段测试阶段一(2025年Q2):亦庄60平方公里开放道路测试;阶段二(2025年Q4):五环内开放社会车辆混行。
- 深圳场景创新顺丰等企业投放 300台无人配送车,单台车夜间快递处理量达2000件/天;环卫领域引入 自动驾驶清扫车队,夜间作业成本降低60%。
四、责任划分:车企主体责任与场景化分级
- 事故责任“三段论”标准L4级以下:驾驶员承担主要责任;L4-L5级系统故障:车企与软件供应商连带赔偿;道路设施缺陷:路侧运营商承担30%责任。
- 深圳立法先行出台《智能网联汽车事故处理办法》,要求车企设立 2000万元事故保证金池;建立 云端黑匣子系统,事故数据实时上传政务云。
五、产业影响:供应链升级与新职业机遇
- 产业链变革5G通信模组厂商(如华为、移远)订单量同比增长300%;催生 车联网安全工程师、 自动驾驶训练师等新职业,北京预计新增5万岗位。
- 车企转型压力北汽、吉利等加速 EE架构升级,域控制器算力要求提升至1000TOPS;新势力品牌需在2025年内完成 数据合规体系建设。
政策价值评估
北京、深圳的试点标志着中国智能网联汽车从技术验证进入 商业化倒计时阶段。通过5G与责任划分的“硬约束”,倒逼产业链快速成熟,为2026年全国推广奠定基础。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