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竞争激烈的插电混动SUV市场里,吉利星舰7凭借13天交付1万辆的亮眼成绩,一下子就火了起来。这款车主打“低油耗 + 智能配置”,没把精力放在外观设计和娱乐体验这些方面,而是着重在混动系统的性能、安全和可靠性上下功夫。它背后的Aurobay雷神电混系统可不简单,不是那种只看参数的“虚头巴脑”的技术,而是围绕着全生命周期安全管理搭建起来的动力系统能力框架。这个框架有多扎实,车就有多让人信赖,车企在新的技术发展阶段也就多有信心。
混动系统实际上是个复杂的“大工程”,远比单个技术突破要麻烦得多。以前说起安全,大多关注碰撞测试、被动防护这些内容。但到了新能源时代,主动安全的范畴扩大到动力系统里面的各个控制环节,从软件架构、冗余设计,再到功能安全、信息安全,方方面面都包含了。Aurobay混动系统能在行业里获得高度认可,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建立了一整套完善的安全能力体系,可不是只满足某一个技术指标就行。
就拿认证体系来说,这是很多人容易忽视但又特别重要的部分。ASIL D功能安全等级、ASPICE CL3软件流程成熟度、ISO 21434网络安全标准、IATF 16949质量管理体系,这些认证可不是为了摆样子,它们在车规级体系里就像是必不可少的“入场门票”。尤其是ASIL D等级,对系统失效概率的要求极其严格,达到这个等级意味着系统在电控、冗余、自检这些方面得形成一套完整的机制。这些投入消费者一般不太能直接察觉到,但却是保障出行稳定的“幕后功臣”,属于隐性成本。
安全不光靠合理的系统设计,还得经过反复验证才行。Aurobay在试验验证方面有一套完整的流程,建成了32个试验舱,像电磁兼容、NVH声学、气候模拟、电机台架等各类试验都能做,具备模拟各种极端气候和高频工况的能力。在中汽研的“混动系统S级可靠性认证”中,它的产品在50万公里等效里程测试里做到了“零故障、零更换”,这可比单纯的技术参数更能体现其工程实力。
强大的工程能力背后,是团队长时间的努力和持续不断的资源投入。Aurobay团队在技术领域钻研了十几年,在体系化研发、知识产权、标准建设等多个方面都持续发力。目前,他们已经积累了50多项PCT国际专利、30多项欧美发明专利、300多项中国发明专利,还有超过570项实用新型技术专利,混动系统的关键部件和控制逻辑基本都被这些专利覆盖了。和仅仅做出一套系统相比,能够长期更新改进、持续优化,形成良好的工程闭环,这才是更了不起的地方。

另外,Aurobay对不同使用场景的适应能力也值得一提。它的EM - P和EM - i两条技术路线,分别针对高速行驶和城市日常通勤这两种场景。在星舰7上,EM - i路线实测油耗低至2.62L / 100km,这既满足了市场对节能的需求,也表明系统的能量管理策略很成熟。更关键的是,系统的稳定运行不依赖某个部件的极致性能,而是通过在多种工况下进行动态自适应控制来实现。比如说在电量不够或者天气特别冷的时候,系统依然能平稳、稳定地输出动力,不会出现掉链子的情况。
在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的阶段过去之后,消费者对技术好坏的判断变得更加理性了。衡量一套系统好不好,不再只看最高速度、百公里加速这些数据,而是看它在实际使用中稳不稳定、靠不靠谱、能不能让人省心。按照这种新的消费观念,企业的工程积累、安全能力以及组织体系,才是决定产品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从这个角度来看,星舰7卖得好,就好像是对Aurobay系统能力的一次全面“考核”,也是自主品牌技术逐渐走向成熟的一个体现。销量可能只是一时的成绩,但安全体系的建设和验证却是个长期的任务。这需要企业保持务实的态度,舍得投入大量看不到直接回报的基础工作,还需要整个产业链共同重视质量、责任和标准。
汽车行业的技术发展向来是个漫长的过程,电混系统作为过渡阶段非常重要的技术路径,它的标准、体系和能力会对未来5 - 10年的产品竞争产生很大的影响。在这场漫长的竞争中,一开始跑得快并不一定就能一直领先,只有那些真正把安全能力融入系统、把工程质量落实到每个环节的企业,才能在市场的起伏中站稳脚跟,赢得消费者长久的信任。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