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合作发布作品

    多款经典车型停产,燃油车已到诸神黄昏?

    城市汽车头像城市汽车头像
    城市汽车7天前

    燃油车的诸神黄昏已至,但黑夜并未降临。

    2025年的春天,汽车行业正在经历一场无声的告别。日产GT-R(图片)、福特福克斯、马自达6、奔驰A级等经典燃油车相继宣布停产,这些曾代表内燃机时代辉煌的车型,如今在电动化浪潮的围剿下黯然退场。燃油车的产销量持续下滑,工厂产能闲置,而油电平权的遥遥无期更让市场前景蒙上阴影。许多人不禁发问:燃油车的路是否已被彻底堵死?混合动力是否会成为唯一的替代方案?未来是否只剩廉价代步车与豪华越野车苟延残喘?在这场变革中,替代燃料又能否为燃油车续命?

    燃油车的集体退场与市场困局

    2025年无疑是燃油车历史的转折点。福特福克斯的停产公告中,一句“告别无聊的车”轻描淡写地掩盖了背后的无奈,这款曾以操控乐趣闻名的车型,因销量低迷与电动化转型压力被迫退场。

    马自达6(国内称阿特兹)的全球停产,则标志着一代“东瀛宝马”的终结,其继任者EZ-6已彻底转向电动化平台。

    更令人唏嘘的是日产GT-R的落幕,这款被誉为“战神”的跑车因严苛的排放标准与品牌战略调整,结束了长达56年的生命周期,日产官方表示将规划一款新能源跑车来继承GT-R的血脉。豪华品牌亦未能幸免,奔驰A级的停产意味着入门级豪华燃油车的市场空间被进一步压缩。

    这些车型的退场,折射出燃油车市场的结构性困境。一方面,全球燃油车市场愈发严苛的排放法规政策开始倒逼车企淘汰老旧技术;另一方面,消费者偏好加速转向电动化与智能化,燃油车在功能性与使用成本上的劣势被放大。以中国市场为例,2024年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已突破40%,甚至在一些月份已经超过了50%,而传统燃油车销量同比下滑明显。产能放空的现象随之蔓延,部分车企甚至将燃油车生产线改造为电动车专用,以应对市场需求的结构性转移。

    与此同时,燃油车的研发投入正在急剧萎缩。丰田、本田等日系车企虽未完全放弃内燃机技术,但其资源已明显向混动与纯电倾斜。例如丰田的GR性能车系正全面转向2.0T混动系统,旨在通过电气化实现性能与排放的平衡。这种技术路径的调整,进一步挤压了传统燃油车的生存空间。

    混动是过渡方案还是终极答案?

    虽然纯燃油车的市场在逐步收紧,但混合动力正成为车企的“救命稻草”。这方面国产新能源产品自然最有发言权,比亚迪的DM-i超级混动系统以43%的热效率一度刷新行业标杆,秦L DM-i WLTC综合油耗低至1.11L/100km,价格也下探至9.98万元,直接冲击传统燃油车市场。

    其实混动车型的优势不仅在于油耗,以比亚迪第五代DM超级混动技术为例,其可油可电的特性覆盖了城市通勤与长途自驾场景,城市用电、长途拥有,既消除了续航焦虑,也降低了日常用车成本。这种灵活性,让混动成为燃油车向纯电过渡的天然桥梁。

    然而,混动并非万能解药。其研发成本高、技术复杂度大,对中小车企而言仍是沉重负担。而替代燃料的探索为燃油车开辟了另一条生路。丰田坚持氢燃料发动机研发、长安深蓝推出氢电版车型、吉利在甲醇汽车领域已布局17年,这些技术路径虽然离成为主流还很远,却在特定场景中开辟了新可能。比如在商用车领域,甲醇重卡在山西煤炭运输线路的运营成本比柴油车更低,而氢燃料叉车在封闭园区已实现零排放作业。替代燃料或许无法全面替代汽油,但能为内燃机续命的关键在于,它们不需要颠覆整个补能体系,就能解决燃油机的大部分“顽疾”。

    燃油车的诺亚方舟在哪里?

    燃油车的未来,或将走向两极分化。一极是“经济型燃油车”,在充电设施匮乏的发展中国家与下沉市场,低价燃油车仍是刚需。在中国市场,10-15万元价格区间不少家庭用户仍然青睐燃油产品,而吉利星越L和星瑞凭借高性价比与智能化配置,在细分市场中保持稳定销量;奇瑞艾瑞泽8 PRO也通过1.6T发动机与8155芯片的组合,实现了燃油车智能化的突破。这些车型的成功,证明燃油车仍可通过技术升级满足部分用户需求。

    另一极则是“奢侈型燃油车”,如大排量豪华越野车与超跑。这类车型凭借稀缺性、收藏价值与情感溢价,在高端市场占据独特地位。劳斯莱斯、法拉利等品牌已明确表示,将保留部分燃油车型以满足顶级客户需求。路虎卫士、奔驰G级等车型的订单排期仍长达半年,它们的买家支付的不只是交通工具费用,更是身份标签和情感溢价。大排量发动机的轰鸣在这里不是环保原罪,而是奢侈体验的一部分。

    对于内燃机来说,还有一个机会是油电平权。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多次呼吁,在新能源车销量占比突破50%的当下,应推动燃油车与新能源车公平竞争。但目前来看,油电平权的争议依然存在,电动车享受的免税、路权优势是否应逐步取消?燃油车承担的燃油税是否需要重新分配?这些问题亟待政策制定者平衡。

    不过对于新能源车型来说,彻底取代燃油车的机会倒是先出现了。比亚迪通过“油电同速”的兆瓦闪充技术,实现5分钟补能400公里。吉利极氪、华为鸿蒙智行也相继预告即将推出同等级的快充系统,当充电变得和加油一样快,或许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放弃燃油甚至混动车型,转投纯电的怀抱。

    结语

    纯燃油动力系统的确在退出主流舞台,但这不意味着内燃机的终结。在家用刚需市场,燃油车依旧是实用主义的胜利者;在豪车、性能车领域,也依旧是情感价值的载体。就像机械手表未曾被电子表取代,燃油车的未来不在于对抗电动化,而在于找到不可替代的位置。

    燃油车的路没有被堵死,它只是需要学会在新时代的夹缝中,开出不一样的花。

    次阅读
    评论
    1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
    1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0

    头像头像
    提交评论
      加载中…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