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增程式电动车:技术优势与市场爆发

核心观点: 杨裕生院士认为增程式电动车(EREV)并非过渡技术,而是未来汽车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用电、长途发电”的设计理念有效解决了纯电动车的里程焦虑。他从2017年起便持续倡导发展这项技术,并指出其在全球碳中和目标下具有显著优势。
技术优势: EREV采用“电池+增程器”的并联架构,实现纯电驱动和燃油发电的灵活切换,从而降低碳排放。数据显示,与传统燃油车相比,EREV碳排放降低50%以上。 使用绿色燃料,减排效果更为显著,同时摆脱对石油的依赖。2024年中国增程式电动车用户纯电行驶里程占比超过65%,用电时长接近90%,充分证明了其实用性。
市场表现: 2024年中国增程式电动车销量达到118万辆,同比增长63%。价格已下探至10万-15万元区间,覆盖更广阔的消费群体。 理想汽车、问界等品牌的成功,印证了市场对增程式技术的认可。从高端市场走向大众市场,其爆发得益于政策红利和技术进步。
二、 技术迭代与产业竞争:三代增程式技术及未来趋势
技术发展: 杨院士将增程式技术分为三代:简单的“油改电”、智能增程和发电直驱模式。每一代都代表着技术进步。宁德时代最新发布的增程式混动电池,纯电续航里程突破400公里,标志着“大电池+油箱”方案成为主流。
车企布局: 小鹏、小米、吉利等新势力车企和传统车企纷纷加大投入,计划在2025年推出超过10款增程式车型,价格区间涵盖15万-100万元。大众、现代等国际车企也宣布进军该领域,将进一步推动技术迭代和市场竞争。
政策支持: 尽管新能源汽车补贴逐步退坡,增程式电动车仍然享受购置税减免、车牌倾斜等政策支持,并更容易达到国家规定的纯电动车新车平均电耗目标(12度/百公里)。这与乡村振兴和双碳目标高度契合,尤其有利于充电设施不足的地区。
三、 未来挑战与机遇:安全、成本及全产业链协同
安全问题: 电池安全是核心问题。杨院士建议优先采用安全性更高的磷酸铁锂电池,比能量控制在180Wh/kg以下,并发展高倍率电容电池,理性看待全固态电池的投入。
成本控制: 降低成本是扩大市场规模的关键。需要推动全产业链协同发展,提高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四、 总结
杨院士的观点并非没有争议,部分人仍然认为增程式技术是过渡技术。 我认为,需要客观评估不同技术路线的优劣,避免技术路线之争演变成非此即彼的对抗。 增程式电动车的成功,不仅依赖技术创新,更需要政策支持和市场接受度。 未来,还需要关注技术融合,例如将增程式技术与氢燃料技术结合,探索更清洁、更经济的出行方案。 增程式电动车在碳中和目标下的作用不容忽视,其在解决里程焦虑和降低碳排放方面的优势,使其成为未来汽车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与此同时,也要重视其安全性和成本控制问题,推动技术持续迭代和全产业链协同发展。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