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的西安绕城高速上,赵青握着方向盘的双手正在微微颤抖。作为首批小米SU7(图片|配置|询价)标准版车主,她从未想过自己会成为智能驾驶安全讨论的焦点人物。

就在七十二小时前,她的座驾在收费站前突然加速撞向隔离桩的惊魂瞬间,不仅让行车记录仪画面在社交平台疯传,更将刚经历爆燃风波的小米汽车再度推向舆论漩涡。
这场发生在清明小长假前夕的交通事故,暴露出的远不止单个品牌的品控问题。当赵青在4S店维修车间听到"标准版未配备激光雷达"的解释时,她忽然意识到自己可能触碰到了整个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敏感神经。

售后经理展示的配置清单显示,价值21.59万的标准版车型确实缺少价值2万元的智能驾驶增强包,这个细节在购车时被销售话术巧妙带过。
"当时销售反复强调全系标配L2级辅助驾驶。"赵青翻出购车合同补充条款,在密密麻麻的技术参数中,关于毫米波雷达与视觉融合系统的性能说明确实用浅灰色小字标注着"特定工况下可能存在识别延迟"。这种行业通用的"告知技巧",此刻在事故报告面前显得格外刺眼。

值得注意的是,事发时车辆正处于由高速巡航向人工接管过渡的关键阶段。车载黑匣子数据显示,在距离收费站800米处,系统已识别限速标志并开始减速。
但当车速降至40km/h时,驾驶员松开加速踏板的常规操作竟意外触发紧急避让逻辑,导致动力系统异常输出。这种反直觉的系统反应,暴露出当下智能驾驶算法在复杂场景下的决策紊乱。

业内专家指出,当前新能源车企普遍采用的"硬件预埋+软件订阅"模式,正在制造新的安全隐患。某自动驾驶公司首席架构师透露:"为降低入门车型售价,部分车企会阉割关键传感器,再通过后期OTA升级营造技术先进的假象。
这种商业策略导致不同配置车型的实际智驾能力存在显著落差,而消费者往往在事故发生后才能真正理解配置表背后的技术鸿沟。



小米汽车事件引发的连锁反应,恰逢工信部最新发布的《智能网联汽车数据安全管理规范》征求意见期。在清华大学车辆工程系教授王立群看来,这起事故凸显出现行行业标准的滞后性:"我们现有的L2级辅助驾驶认证,更多关注的是系统能否执行指令,而非应对突发状况的容错能力。就像考核驾驶员只看会不会踩油门,不管遇到危险能不能正确刹车。"

社交平台上的讨论逐渐从个案转向行业反思。有网友晒出某品牌车主手册中的免责声明——"系统可能无法识别静止或低速物体"的字样被折叠在电子文档第37页。这种将关键安全提示深埋的操作,与铺天盖地的"解放双手"广告形成鲜明对比。
汽车测评人"车轮观察"在直播中演示了五款主流车型的障碍物识别测试,结果显示未配备激光雷达的车型对低矮障碍物的漏检率高达43%。

事故车辆拆解报告显示,碰撞时主动刹车系统确实没有启动。小米技术团队的解释是视觉系统将倾斜的隔离桩误判为地面标线,而缺失的激光雷达本可提供精确的三维点云数据。这种"配置决定安全"的现实,让消费者开始重新审视智能驾驶宣传中的话术陷阱。
某汽车论坛发起的投票显示,78%的参与者表示愿意为关键安全硬件支付额外费用,但要求车企明确标注基础版与高配版的实际性能差异。

在赵青等待最终检测报告的日子里,她发现小区地库多了几辆贴着"新手驾驶"标志的小米汽车。这些新车主不约而同地关闭了智能巡航功能,转而使用最传统的手动模式。这种集体性的技术抵触,折射出消费者对智能驾驶信任体系的动摇。
汽车行业分析师张明远在专栏中写道:"当科技光环褪去,车企需要重建以安全为核心的价值链。每一次事故不应成为攻讦对手的弹药,而该化作推动行业进步的阶梯。"

(事件后续追踪)
截至发稿,小米汽车已启动标准版车型的主动安全系统专项排查。值得关注的是,多家新能源车企悄然修改了官网配置表,将激光雷达等关键硬件的缺失提示调整至显眼位置。这场由西安高速事故引发的行业震荡,或许正在催生智能驾驶时代新的游戏规则。
信息来源: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