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的中国车市开局即上演颠覆戏码。1-2月SUV零售榜单显示,吉利星越L(图片|配置|询价)以累计5.6万辆的销量断层式领先,成为唯一月均销量破2万的车型,而昔日合资“神车”本田CR-V、丰田汉兰达已跌出前十,德系主力途观L与探岳合计销量不足星越L单款车型的六成。这场销量地震,不仅是数字的逆转,更是市场规则的重构。

星越L
合资品牌正为过去的“品牌溢价”策略付出代价。以本田CR-V为例,换代后定价直逼豪华车,但智能化与舒适性配置却未同步升级,导致其1-2月销量仅勉强挤入第十名。丰田汉兰达更显颓势,月销不足5000辆,较巅峰期缩水超80%。反观自主阵营,星越L以15万级价格提供30万级配置——全系标配L2级智驾、2845mm越级轴距、沃尔沃同源2.0T动力,直接击穿消费者对“高性价比”的认知。
市场用真金白银宣告:燃油车用户不再为品牌光环买单。数据显示,20万以上车型占比提升至35%,但消费者对“豪华”的定义已转向实质体验。星越L新增的东方曜・今朝版车型,以AR-HUD、燕飞利仕音响、麂皮座椅等配置,将国产车的品质天花板推至新高度,终端售价却比合资竞品低5万以上。这种“配置平权”策略,让自主品牌在北方市场市占率突破60%,三四线城市渠道覆盖率超90%。

尽管新能源渗透率超40%,燃油车仍以57%的份额证明其不可替代性,尤其在北方寒冷地区及中西部基础设施薄弱区域。然而,燃油车市场的马太效应加剧:前15名车型占据42%份额,缺乏核心技术的中间层车型加速淘汰。值得注意的是,豪华品牌出现分化,宝马X3销量同比暴跌29%,而国产高端燃油车如星越L东方曜系列,却以“入门即顶配”策略蚕食30万级市场。
当合资品牌仍依赖“降价保量”时,自主阵营已开启新一轮技术内卷。吉利为星越L全系升级高通8155芯片与银河OS 2.0系统,并将高阶智驾下放至15万级车型;奇瑞瑞虎8系列通过“车海战术”维持万辆销量,但其插混车型的弱势暴露转型焦虑。这场较量揭示:燃油车的未来不属于保守者,而属于那些将电动化时代的用户需求——智能、环保、个性化——提前植入燃油车基因的创新者。

中国车市正经历从“品牌霸权”到“价值民主”的深度变革。星越L的登顶绝非偶然,而是自主品牌技术沉淀、用户洞察与产业链掌控力的集中爆发。合资车企若继续以“挤牙膏”式升级应对市场,终将沦为时代注脚。燃油车与新能源的竞争,本质是用户价值争夺战——谁更快打破成本与体验的边界,谁就能定义下一个十年的规则。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