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两年,新能源车市场最卷的指标是什么?不是自动驾驶,也不是零百加速,而是续航里程。
车企们像打了鸡血似的,800km、900km甚至1000km续航的车型不断涌现。
但作为一个开过8款电动车的"老司机",今天我要说句得罪车企的大实话:普通人真没必要追求750km以上的续航!一、车企的"数字游戏"暗藏玄机去年某品牌发布新车时,销售小哥拿着宣传单眉飞色舞:"咱家车CLTC续航850km,跑长途毫无压力!"结果用户实测高速只能跑600km出头。
这不是个别现象,而是行业通病。
CLTC工况测试水分有多大?打个比方,就像你穿着拖鞋在跑步机上慢走测出的马拉松成绩。
测试全程不开空调、不跑高速、气温恒定25度,这种理想环境普通人根本遇不到。
实际用车打个7折是常态,碰上冬天直接腰斩。
更扎心的是,续航标得越高的车,往往藏着更大的"续航泡沫"。
因为车企清楚知道,消费者就吃"数字大即正义"这套。
他们宁愿在实验室里压榨出漂亮数据,也不愿告诉你真实用车场景的损耗。

二、日常用车根本用不到我调查过北京、上海、杭州200位电动车车主,发现惊人事实:90%的人日均行驶不超过80公里。
-
就算每周充一次电,标称600km续航都绰绰有余。
那些号称能跑750km的车,就像买了个能装10桶水的桶,结果每天只用喝1杯水。
再说长途场景。
去年国庆我开电动车从杭州到厦门,全程900多公里。
标称650km续航的车,实际每跑400公里就要进服务区充电。
但你以为多花5万买辆800km续航的车就能少充一次?太天真了!高速服务区充电桩排队时,续航多100km根本改变不了什么。
三、高续航的代价太沉重1. 钱包遭殃:每增加100km续航,车价至少涨2万。
这些钱够普通家庭充5年电费。
2. 多出来的电池组相当于常年拉着三个成年人体重的铁块。

某品牌实测显示,电池重量每增加100kg,百公里电耗就多1.5度。
-
3. 充电更煎熬:同样是快充桩,小电池半小时充到80%,大电池得等50分钟。
遇到充电桩限流,可能要多耗半小时。
更可怕的是安全风险。
电池容量越大,热失控概率越高。
某机构统计显示,电池容量每增加50kWh,自燃风险上升18%。
四、充电网络正在改写游戏规则现在全国充电桩超过886万台,高速服务区覆盖率超过95%。
以长三角为例,平均每50公里就有充电站。
去年新投用的超充桩,10分钟能补能400km。
这意味着:与其多花几万买大电池,不如用同样的钱买套家用充电桩+节假日租车。
-
我认识的车主老张说得实在:"以前总焦虑续航,现在下个服务区喝杯咖啡的时间,电就充得差不多了。
与其背着用不上的电池跑,不如让钱包轻松点。
"五、电池技术正在突破瓶颈宁德时代刚发布的"神行PLUS"电池,能量密度突破200Wh-kg。
这意味着未来600km续航的电池包,重量能减轻30%。
比亚迪的刀片电池技术,让电池包空间利用率提升50%。
这些创新都在证明:靠堆电池提升续航是条死胡同。
更值得关注的是换电模式。
蔚来第三代换电站3分钟满血复活,这种体验比单纯增加续航实用得多。

还有正在研发的固态电池,预计2027年量产,届时600km续航将成为行业标配。
-
给普通人的选车建议1. 通勤族选400-550km续航足够,配合家用充电桩,每周充一次美滋滋。
2. 经常跨城出行选600-700km,注意选800V高压平台和热泵空调。
3. 别被车企营销带节奏,关注真实车主续航达成率。
4. 优先考虑充电速度,而非绝对续航数值。
最后说句掏心窝的话:电动车不是手机,没必要为用不到的功能买单。
续航焦虑本质是充电焦虑,随着基建完善和技术进步,这个痛点正在快速消失。
与其追求虚无缥缈的续航数字,不如选辆充电快、能耗低、价格实在的车。
记住,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最近两年,新能源车市场最卷的指标是什么?不是自动驾驶,也不是零百加速,而是续航里程。
车企们像打了鸡血似的,800km、900km甚至1000km续航的车型不断涌现。
但作为一个开过8款电动车的"老司机",今天我要说句得罪车企的大实话:普通人真没必要追求750km以上的续航!一、车企的"数字游戏"暗藏玄机去年某品牌发布新车时,销售小哥拿着宣传单眉飞色舞:"咱家车CLTC续航850km,跑长途毫无压力!"结果用户实测高速只能跑600km出头。
这不是个别现象,而是行业通病。
CLTC工况测试水分有多大?打个比方,就像你穿着拖鞋在跑步机上慢走测出的马拉松成绩。
测试全程不开空调、不跑高速、气温恒定25度,这种理想环境普通人根本遇不到。
实际用车打个7折是常态,碰上冬天直接腰斩。
更扎心的是,续航标得越高的车,往往藏着更大的"续航泡沫"。
因为车企清楚知道,消费者就吃"数字大即正义"这套。
他们宁愿在实验室里压榨出漂亮数据,也不愿告诉你真实用车场景的损耗。
二、日常用车根本用不到我调查过北京、上海、杭州200位电动车车主,发现惊人事实:90%的人日均行驶不超过80公里。

就算每周充一次电,标称600km续航都绰绰有余。
那些号称能跑750km的车,就像买了个能装10桶水的桶,结果每天只用喝1杯水。
再说长途场景。
去年国庆我开电动车从杭州到厦门,全程900多公里。
标称650km续航的车,实际每跑400公里就要进服务区充电。
但你以为多花5万买辆800km续航的车就能少充一次?太天真了!高速服务区充电桩排队时,续航多100km根本改变不了什么。
三、高续航的代价太沉重1. 钱包遭殃:每增加100km续航,车价至少涨2万。
这些钱够普通家庭充5年电费。
2. 多出来的电池组相当于常年拉着三个成年人体重的铁块。
某品牌实测显示,电池重量每增加100kg,百公里电耗就多1.5度。

3. 充电更煎熬:同样是快充桩,小电池半小时充到80%,大电池得等50分钟。
遇到充电桩限流,可能要多耗半小时。
更可怕的是安全风险。
电池容量越大,热失控概率越高。
某机构统计显示,电池容量每增加50kWh,自燃风险上升18%。
四、充电网络正在改写游戏规则现在全国充电桩超过886万台,高速服务区覆盖率超过95%。
以长三角为例,平均每50公里就有充电站。
去年新投用的超充桩,10分钟能补能400km。
这意味着:与其多花几万买大电池,不如用同样的钱买套家用充电桩+节假日租车。

我认识的车主老张说得实在:"以前总焦虑续航,现在下个服务区喝杯咖啡的时间,电就充得差不多了。
与其背着用不上的电池跑,不如让钱包轻松点。
"五、电池技术正在突破瓶颈宁德时代刚发布的"神行PLUS"电池,能量密度突破200Wh-kg。
这意味着未来600km续航的电池包,重量能减轻30%。
比亚迪的刀片电池技术,让电池包空间利用率提升50%。
这些创新都在证明:靠堆电池提升续航是条死胡同。
更值得关注的是换电模式。
蔚来第三代换电站3分钟满血复活,这种体验比单纯增加续航实用得多。
还有正在研发的固态电池,预计2027年量产,届时600km续航将成为行业标配。

给普通人的选车建议1. 通勤族选400-550km续航足够,配合家用充电桩,每周充一次美滋滋。
2. 经常跨城出行选600-700km,注意选800V高压平台和热泵空调。
3. 别被车企营销带节奏,关注真实车主续航达成率。
4. 优先考虑充电速度,而非绝对续航数值。
最后说句掏心窝的话:电动车不是手机,没必要为用不到的功能买单。
续航焦虑本质是充电焦虑,随着基建完善和技术进步,这个痛点正在快速消失。
与其追求虚无缥缈的续航数字,不如选辆充电快、能耗低、价格实在的车。
记住,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