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SU7(图片|配置|询价)高速起火致3人死亡的事件,彻底点燃了舆论场。事故视频中车辆燃成火球的画面,让所有人后背发凉。但比事故更荒诞的是后续的“甩锅大战”:有人骂驾驶员“新手操作”,有人怪道路施工方没放警示牌,甚至有人扒出“男友发消息害分心”的细节。事故还没查清,受害者却先被扣上了各种“罪名”。
更离谱的是谣言——驾龄不足3个月、车是借的、开车玩手机……这些未经证实的猜测,成了部分人狂欢的“证据”。事故真相未明,受害者家属却要承受二次伤害。

家属在社交平台发声,称事故后车门锁死无法逃生,直接指向新能源车的安全问题。小米官方回应:“机械把手断电也能开。”但问题在于,高速撞击后乘员是否还有能力解锁?撞击导致昏迷或骨折的情况下,谁还能冷静地摸到机械把手?
更大的争议在于外部救援。燃油车起火,救援人员能靠近灭火;但新能源车一旦爆燃,火势瞬间失控,高温和毒气让施救者根本无法靠近。国家消防救援局早就明确:新能源车起火后更难扑灭、易复燃。

一组数据让所有人沉默:从新能源车起火到烧毁驾驶室,平均只需64秒。1分多钟,留给逃生的时间有多短?假设撞击后乘员受伤昏迷,或被安全气囊冲击到意识模糊,这64秒就是生与死的界限。
有人反驳:“燃油车撞成这样人也活不了!”但事实是,燃油车事故中幸存案例并不少见。撞击后车辆未起火、安全气囊弹出保护、救援及时破窗……这些都可能创造生机。而新能源车一旦爆燃,留给乘员的只有“烧完再救”的绝望。
总有人拿“燃油车自燃率更高”说事,但这是典型的偷换概念。燃油车自燃多因线路老化或改装,且燃烧速度慢;而新能源车电池爆燃毫无征兆,火势凶猛到连消防员都头疼。
国家消防救援局的数据不会骗人:新能源车起火后释放的易燃易爆气体、高温和毒烟,让传统灭火手段几乎失效。今年多起事故中,消防员只能等电池烧尽再处理,眼睁睁看着车辆烧成空壳。
新能源车的电池安全问题,绝不是一句“燃油车也会死人”就能掩盖的。技术进步需要试错,但生命的代价不能轻描淡写。当一场事故的焦点从“如何避免悲剧”变成“如何证明受害者有错”,这才是最可怕的事。
消费者要的不是“绝对安全”,而是风险透明和逃生保障。若新能源车连“黄金64秒”的逃生窗口都无法保证,谈何颠覆燃油车?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