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9日22时44分,德上高速公路池祁段发生了一起令人痛心疾首的事故。一辆小米SU7(图片|配置|询价)标准版在行驶中与隔离带水泥桩碰撞后起火,车上三名年轻女生不幸离世。她们是怀揣着梦想去参加事业编制考试的大学生,年龄在21-23岁之间,生命却戛然而止,徒留亲人悲痛万分。这起事故不仅是三个家庭的悲剧,更引发了全社会对智能驾驶安全性的广泛关注与深刻反思。

事故发生后,小米公司迅速做出反应。4月1日,小米公开发布事故相关信息,称事故发生前车辆处于NOA智能辅助驾驶状态,时速116km/h 。事发路段因施工改道,车辆检测到障碍物后发出提醒并减速,随后驾驶员接管进入人驾状态,但最终仍与水泥桩碰撞,碰撞前时速约97km/h。小米还表示,事发后第一时间联系车主,确认非车主驾驶,同时报警并呼叫120 ,成立专项小组赶赴现场配合警方调查,提交车辆行驶数据及系统运行信息 。当晚,雷军也发文回应,表达哀悼与慰问,承诺小米不会回避,会持续配合调查,回应家属和社会关切。

然而,小米的回应未能完全平息公众的质疑。遇难者家属对小米公布的数据和解释提出诸多疑问。比如,从NOA发出风险提示到车辆碰撞,仅2 - 3秒钟,家属认为驾驶员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做出反应并完成操作不现实;事故车辆起火后车门无法打开,导致救援困难,家属希望小米能给出合理的解释 。截至目前,虽然小米表示在警方指导下尝试与家属会面,但仍有家属称未感受到足够的重视和有效的沟通。
从技术角度分析,新能源汽车起火多与电池有关。此次事故中,小米称起火推测系撞击导致整车系统严重受损,并非自燃,但具体原因仍有待进一步调查。而关于智能驾驶,虽然它为驾驶者带来便利,但目前市场上的智驾技术大多未达到L3级,驾驶员不能完全依赖。一些车企在宣传时模糊概念,容易让消费者产生误解,行业的确急需统一的标准来规范。

类似的智能驾驶事故并非个例。小鹏汽车、问界、特斯拉等都曾出现过智能驾驶致人死亡的事件。这表明智能驾驶技术在发展过程中,安全性仍是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此次小米SU7事故,无疑为整个行业敲响了警钟。企业在追求技术创新和市场份额的同时,必须把安全放在首位。要加强技术研发,提高智能驾驶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在宣传时应客观准确,避免误导消费者;事故发生后,更要积极与家属沟通,妥善处理善后事宜。
对于消费者而言,此次事故也提醒我们,无论技术如何先进,驾驶安全最终还是要靠自己。不能过分依赖智能驾驶,双手和大脑才是保障行车安全最可靠的“装备”。在享受科技带来便利的同时,时刻保持警惕,遵守交通规则,谨慎驾驶。希望通过这起悲剧,整个社会能更加重视智能驾驶安全,推动行业健康发展,避免类似的悲剧再次发生。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