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合作发布作品

    雷军是可以扛过去的

    乐居财经头像乐居财经头像
    乐居财经5天前

    /瑞财经 李姗姗

    在春和景明的三月,本该是小米汽车的高光时刻——单月交付量突破2.9万辆,全年目标剑指35万台。前不久,创始人雷军还在社交平台喜悦分享了将第20万辆新车钥匙交给车主的好消息。

    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高速公路爆燃事故,却让雷军和他身后的小米汽车陷入了至暗时刻。

    3月29日夜间,一辆小米SU7(图片|配置|询价)标准版在安徽一高速路段撞上护栏,随后车辆爆燃,车内三名前往考试目的地的女大学生全部遇难。遇难者家属称“车门自动锁死,无法逃生”。

    一时间,家属的悲痛、网友的愤怒等汹涌的公众情绪,让高高捧起的小米汽车跌入舆论的漩涡。

    争论不休之际,4月1日晚,雷军及小米公司针对安徽高速小米SU7爆燃并致人员伤亡事故作出正式回应。

    小米官方说明,起火原因推测为剧烈撞击导致整车系统受损,排除电池自燃可能性;车门争议,未接触事故车辆,无法确认车门是否失效,但强调车门配备机械应急拉手;AEB未触发,标准版AEB仅针对车辆、行人等目标,不响应锥桶等障碍物。

    雷军表示对遇难者“难以承受的悲痛”,承诺“不会回避问题”,将配合警方调查并回应社会关切。

    目前,官方尚未公布调查结果,但小米集团股价已一落千丈,总市值两个交易日已缩水1200亿港元,股价较历史最高点跌去25%

    01

    雷军发声回应小米SU7事故

    市值两天蒸发1200亿

    小米汽车爆燃的消息传出后,“小米回应SU7高速上碰撞爆燃”的话题一度霸榜微博热搜,网友关于该事件中小米智驾以及车门锁死的疑论点展开热议。

    据网传图片,事故车辆前部完全损毁,电池组起火导致火势迅速蔓延,车窗玻璃与车顶烧毁,座椅仅剩金属框架。目击者称车门锁止系统失效,救援人员无法及时破门。

    图源自网络

    很快,4月1日午间,小米公司发言人发布了事发时的车辆行驶数据,事故全貌得以公之于众。

    根据小米披露,事故全程仅持续17分钟,但每一个节点都暗藏危机:

    事故前,车辆处于智驾开启状态,车速稳定在116km/h,但驾驶员手脱离了方向盘,系统对此进行了提醒;事故发生时,智能驾驶提前2-4S左右发出预警,同时减速,驾驶员接管,开始转向减速、避让,但未能实现刹停或换道,车辆以97km/h时速撞击水泥护栏;事故后,车辆立刻触发了Ecall呼叫了120。

    但这些精确到秒的数据,反而引发更多疑问。为何系统仅留给驾驶员2秒反应窗口?AEB自动刹车为何全程未启动?碰撞后车门锁死与电池爆燃的致命连锁反应如何解释?

    4月1日晚间,小米再次回应事故相关问题。

    对于AEB的疑点,小米表示,事件中,NOA提示「注意障碍」后已启动减速;约1秒后,驾驶员接管,NOA功能退出了。

    尽管小米强调事故发生于”人驾模式“,但技术责任边界仍存在争议。系统从预警到碰撞仅预留2秒,远低于人类平均应激反应时间。

    小米明确,事发车辆是一台SU7的标准版,搭载的是一颗英伟达OrinN智驾芯片,算力只有84TOPS,相比之下小米SU7Pro、Max版采用了双OrinX芯片算力可达508TOPS;同时标准版未配备激光雷达,仅采用纯视觉方案。施工路段改道至逆向车道的复杂场景中,NOA的感知算法尚不能识别锥桶、水马、石头、动物等障碍。

    对于车门是否及时解锁的问题,小米强调,“尚未接触事故车辆,无法分析事故时车门是否可以打开。”

    去年8月,小米官方在《小米SU7答网友问》中指出,SU7四门内部均配有应急机械拉手,紧急情况下可拉动应急打开对应侧车门。

    尽管如此,实际逃生难度系数仍极高,机械拉手理论上独立于电力系统,但在极端碰撞中,车门结构变形、内饰件位移或乘员意识丧失,均可能影响装置使用。

    此次事故,电池安全相关问题也备受关注。此前,雷军特意对电池安全进行了详尽介绍,SU7搭载了电芯倒置技术,能在剧烈碰撞时将能量向下释放保护乘客安全。

    3月19日,雷军将小米SU7 Ultra电池的“防弹涂层”材料涂到西瓜上,从六楼丢下,西瓜却毫发无损,拿安全性炒了一波热度。随着此次事故车爆燃,这也被外界直呼“打脸”。

    而针对起火的原因,小米回应称,目前仅能确定事故车起火并非部分网传的“自燃”,推测系猛烈撞击隔离带水泥桩后,整车系统严重受损导致。

    4月2日,宁德时代发声,称涉事车辆搭载的并非自家电池。而据公开消息,小米SU7合作的电池厂商有宁德时代和比亚迪旗下的弗迪刀片电池,两款电池随机安装,车主在购车时不能选择。

    种种针对小米汽车的质疑,蔓延到要求雷军发声上。4月1日晚间,雷军公开回应称,很多问题此刻还没办法回答,承诺无论发生什么小米都不会回避。

    而公众舆论依然分化,部分舆论肯定雷军“直面问题”的态度,认为回应及时且坦诚;但也有网友批评小米过度依赖智驾宣传,未充分警示风险,导致消费者误判。更有认为雷军应该站出来发声的,还有认为小米不该乱负责的。

    二级市场上,小米集团也处于风暴的漩涡之中。4月2日收盘,小米集团股价报44.55港元/股,较2025年3月19日的历史最高价59.45港元/股已跌去25.06%。按照当天1.15万亿市值计算,小米集团总市值两天缩水超1200亿港元。

    3月25日,小米集团宣布拟以先旧后新的方式配售8亿股股份,当时雷军持有小米集团24.1%的股份。若按此计算,仅仅两个交易日,雷军身价已缩水约280亿元。

    02

    智驾信任危机,雷军造车迎大考

    此次事故是小米SU7面世以来最严重的一起碰撞爆燃伤亡事故,也给行业上了沉痛的一课。

    眼下,有太多车企用“智驾平权”“解放双手”的营销话术构建技术深化,让消费者过于信任和依赖车辆智驾能力。

    今年2月,比亚迪高调发布“天神之眼”高阶智驾系统,提出要开创“全民智驾”。随后,吉利、奇瑞、丰田、零跑等玩家纷纷跟进,蔚来甚至为此自研智驾芯片。

    不仅如此,车企们总是拿着顶配款车型做营销,模糊化高阶低阶的区别,但实际销售销量中大多是智驾的低配款。此次出事故的SU7标准版,其智驾系统中用的是纯视觉模型,没有配备激光雷达。

    业内人士指出,当下的智能驾驶还是基于L2级,使用过程中仍然有局限性。当车开上高速,速度更快、控车难度更大,消费者更应该对智能驾驶系统抱有敬畏感,要始终目视前方、做好随时接管的准备。同时,呼吁车企避免过度宣传“0接管”概念,并增设碰撞自动解锁冗余系统,优化电池防爆技术。

    目前,事故本身尚未盖棺定论,但雷军造车却已迎来一场严峻考验。

    在刚刚过去的3月份,小米SU7的单月销量超2.9万辆,排名新造车第五位。小米汽车还表示,目前产能提升进展顺利,对于实现全年35万辆的交付目标充满信心。

    事故发生的前一天,是小米SU7上市一周年纪念日。小米SU7第一年的订单量超过32万,截至目前累计交付已突破20万辆。

    3月28日,小米刚宣布五十万元级的SU7Ultra开售3天锁单破万。此外,小米YU7也将登台,预计6月份上市交付。彼时,小米YU7几乎预定了下一个爆款,按照行业预期,它会把小米的单月交付量直接拉升到5万辆以上。

    小米SU7以“年轻人买得起的第一辆性能车”为标签,成功拿下了难打的纯电轿车市场。雷军也以真诚、勤奋、接地气的人设几乎被神话,还卷起了车企老总圈的IP营销热潮。

    但现在看来,也许把性能拉满的小米汽车并不适合给驾驶技术稚嫩、技术激进派的年轻人作为“第一辆车”。

    眼下,摆在小米面前的,是尽快配合警方完成事故重建,用第三方数据厘清责任边界,必要时启动硬件召回或软件升级,将危机转化为透明化沟通的契机。

    这场事故亦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智能电动车狂飙突进背后的阴影。技术的进步不能以生命为代价,唯有企业坦诚担责、行业筑牢标准、用户理性认知,方能真正实现“科技向善”。这场悲剧应成为全行业的安全觉醒时刻,在速度与安全的平衡木上,每一步都需如履薄冰。

    次阅读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0

    头像头像
    提交评论
      加载中…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