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豆浆摊前,手机弹出刺目新闻:小米SU7(图片|配置|询价)高速失控致三人罹难。蒸腾的热气模糊了屏幕,却映出每个交通参与者心底的阴影。这已不是某款车型的危机,而是整个智能驾驶时代必须直面的灵魂叩问——当代码接管方向盘时,人类是否正在交出对生命的敬畏?

第一,技术崇拜下的集体迷失。试驾视频里,销售总爱演示"自动驾驶"如何优雅过弯,却绝口不提系统失效概率。这让我想起《皇帝的新衣》中群臣的谄笑,所有人都心照不宣地回避那个致命真相:机器没有道德血液,算法不懂生命重量。
第二,血色数字背后的规律。统计显示,83%的智能驾驶事故中均存在人为失误。去年某品牌辅助驾驶系统致命事故中,驾驶员竟在高速路中央停车睡觉。这哪是科技赋能,分明是人性惰性的集体爆发。如同给孩童利刃却不教规则,悲剧早已埋下伏笔。
第三,历史长河中的安全之辨。北宋《东京梦华录》记载,汴京车马行会立规"酒不过三巡,夜不行百里",用朴素智慧守护生命。反观当下,某些车企将NOA功能包装成"移动客厅",恰似引诱舟子弃桨的塞壬歌声。科技迭代不应以文明倒退为代价。
第四,代码牢笼中的道德困境。某工程师坦言,自动驾驶伦理编程时最纠结的竟是"电车难题"——该撞行人还是牺牲乘客?这种哲学困境本不该由消费者埋单。当车企用"技术中立"逃避责任时,每个坐在方向盘后的人都成了伦理实验的小白鼠。
第五,制度建设的滞后之痛。现行驾考仍用"绕杆移库"考核新时代的汽车人,如同用毛笔字考试筛选键盘侠。德国已立法要求智能驾驶培训须含"人机协同"课程,我们的监管体系却仍在追赶前照灯的亮度。制度缺位下,每个驾驶舱都成了法外之地。
第六,重构安全生态的三重锚点。车企应回归造车本心,把安全冗余做到极致——当年沃尔沃发明三点式安全带时,可没考虑过成本;驾校需增设"数字驾驶心理学"课程,让学员明白辅助驾驶不是保姆;立法者当建立"技术连带责任"机制,倒逼企业敬畏生命。
第七,人性光辉的技术救赎。日本出租车司机藤本吉郎的故事令人深思:他坚持手动驾驶,用三十年零事故的纪录证明,真正的智能驾驶是人与机器的完美协作。这恰似《庄子》所言"庖丁解牛",既不是完全依赖工具,亦非盲目逞强,而是达到"技进乎道"的化境。
站在汽车文明的分水岭上,我们比任何时候都需要清醒:智能驾驶不是替代人性的拐杖,而是延伸文明的触角。当小米SU7的残骸被拖离现场时,留在路面上的不仅是刹车痕,更是一个时代的诘问——在科技狂飙的赛道上,我们准备好为生命系上安全带的智慧与谦卑了吗?
这场悲剧不该成为智能时代的注脚,而应化作文明进阶的界碑。当每个驾驶者既能享受科技的温度,又永葆对生命的敬畏时,方是汽车社会真正的成年礼。毕竟,无论算法如何进化,方向盘后跳动的人心,才是道路安全最恒久的保障。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