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沉默的比亚迪,跌跌不休的股价
当小米SU7(图片|配置|询价)在铜陵高速燃起冲天火光时,没有人想到这把火会烧到比亚迪身上。

事故发生后,宁德时代第一时间撇清关系:“不是我们的电池!”而比亚迪却陷入诡异沉默——旗下弗迪电池客服仅回应“非业务部门查不到此类信息”,高管集体噤声,任由股价四天暴跌6.25%。直到4月3日,比亚迪才通过内部信首度承认:“正在配合调查弗迪电池供应链安全。”

这种迟疑付出了惨痛代价:事故车主家属在雷军微博下的那句“希望说到做到”登上热搜,而网友的怒火已转向——“比亚迪的刀片电池不是号称永不自燃?”
02 回旋镖效应:从营销翻车到品牌危机
这场风暴的导火索,竟来自比亚迪自家阵营。
4月1日,腾势汽车总经理赵长江高调发布“安全宣言”,宣称腾势Z9GT以120km/h追尾大货车仍电池完好。字里行间的对比,被解读为“内涵小米事故车”。

戏剧性的是,24小时后宁德时代的澄清,让舆论焦点直指比亚迪弗迪电池。

更讽刺的是,就在事故前一周,比亚迪公关总经理李云飞还在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上呼吁“要比技术,不搞拉踩”。自家高管的“安全营销”与集团价值观背道而驰,这场回旋镖扎得比亚迪猝不及防。

03 数据背后的安全焦虑
根据中保研测试,SU7标准版在64km/h碰撞中获得G级评价,但事故撞击时速达97km/h——远超测试极限。专家指出,所有锂电池在极端碰撞下都难逃燃烧风险,而SU7标准版缺失的“电芯倒置技术”,让比亚迪电池的安全性再遭质疑。

值得玩味的是,SU7标准版采用“盲盒电池”策略:消费者花21.59万元买车,却连电池供应商都无法自主选择。这种供应链不透明,让事故追责变成罗生门。

04 血的教训:安全不能成为营销工具
遇难者母亲那句“希望说到做到”,撕开了新能源行业的遮羞布。当车企把“零自燃”当作营销话术,把AEB参数变成发布会PPT的炫技工具,却忘了安全从来不是实验室里的数据游戏。
比亚迪的危机公关给所有车企上了一课:真正的安全宣言,不该是高管微博里的对比拉踩,而是事故发生时能经得起拷问的透明溯源体系,是面对悲剧时敢于担当的勇气。
结语:
这场事故引发的震荡远未结束。当宁德时代忙着撇清关系,比亚迪被迫直面质疑,小米深陷信任危机,我们更该思考:
♦ 随机分配的“盲盒电池”是否侵犯消费者知情权?
♦ 车企宣传的安全极限究竟该以实验室数据还是真实场景为准?
♦ 供应链透明度何时能成为行业标配?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