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场惨烈事故撕开了智能驾驶行业的遮羞布——当车企将"自动驾驶"作为营销噱头时,多少车主正用生命为技术缺陷买单?
【血泪案例触目惊心】
湖南白先生至今记得那惊魂3秒:开启智驾的新车在匝道口突然猛打方向盘,车身擦着隔离带火星四溅,"方向盘要是晚半秒回正,我们就要车毁人亡!"安徽丁先生的遭遇更离奇:智驾系统面对施工路障竟加速撞击,AEB紧急制动完全失效。

数据显示,黎明黄昏时段的智驾事故率是人工驾驶的5倍,摄像头在强光下的致命盲区已成"隐形杀手"。
【车企宣传暗藏陷阱】
"1000公里0接管""99%场景覆盖",车企发布会上的华丽数据让消费者误入歧途。

销售话术中"无限接近自动驾驶"的承诺,遇上实际交付的却是L2级辅助驾驶系统。更讽刺的是,有车主刚提车就遭遇品牌智驾系统升级,新推出的激光雷达版本让老车主直呼被"割韭菜"。
【生死之间责任真空】
事故鉴定往往陷入罗生门:系统若在碰撞前2秒退出,车企便能全身而退;驾驶员未及时接管,则被认定全责。

某品牌客服的解释令人胆寒:"施工路段锥桶识别可能失效,请随时准备接管"——这种事后说明,在购车前却从未向消费者明示。
【双输困局如何破局?】
特斯拉用8年时间将自动驾驶致死率降低40%,但每起事故仍刺痛公众神经。

专家指出,当前智驾系统在匝道变道、夜间施工等场景的失误率高达17%。《自然》杂志警告:完全依赖现有智驾等于将生命交给不成熟的AI。
当车企用PPT造车收割市场,消费者用信任投票时,请记住:方向盘后永远需要清醒的人类。智能驾驶不该是资本游戏的筹码,每一次技术突破,都该以敬畏生命为前提。毕竟,在生死面前,没有"测试版"可言。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