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合作发布作品

    五天穿越柴达木,邂逅旷野与星辰

    #无人区有回声#

    出发:踏上未知征途

    当心中对远方的渴望如潮水般涌动,柴达木盆地边缘那片神秘的土地,便成了我魂牵梦绕的探险之地。怀揣着对未知的期待与兴奋,我踏上了这段充满挑战与惊喜的 5 天探险之旅。

    从格尔木出发,这座位于柴达木盆地中南边缘的城市,四周被昆仑山、祁连山和阿尔金山环绕,独特的地理位置赋予了它别样的魅力 。车子沿着昆仑山北麓缓缓前行,窗外的景色如同一幅徐徐展开的画卷,昆仑山那雄伟壮丽的身姿,在阳光的照耀下,闪耀着金色的光芒,山顶的积雪终年不化,宛如一位圣洁的巨人,静静地守护着这片土地。沿途的戈壁滩一望无际,荒芜中却又透着一种别样的苍凉之美,让人不禁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经过一段时间的车程,我们抵达了都兰县。都兰,蒙古语意为 “温暖”,这座位于柴达木盆地东南隅的小城,早在 1000 多年以前,就是 “唐蕃古道” 青海丝绸之路上的重镇,历史的沉淀为它增添了浓厚的文化底蕴。稍作休息后,我们便迫不及待地前往都兰国际野生动物观光园。

    都兰国际野生动物观光园坐落在都兰县境内,距香日德镇 40 公里,总面积为 120 平方公里,平均海拔 3000 - 5000 米。这里仿佛是一个野生动物的王国,白唇鹿、马鹿、麝、盘羊、藏羚羊等 40 多种珍稀野生动物在这里自由自在地生活着。当我们踏入观光园,仿佛进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远处的山坡上,一群藏羚羊正在悠闲地吃草,它们身姿矫健,动作敏捷,警惕的眼神不时望向四周。白唇鹿则在树林间穿梭,那优雅的姿态,宛如林间的精灵。还有那威风凛凛的狼,在草原上昂首阔步,尽显王者风范。在这里,我们不仅可以近距离观赏这些珍稀野生动物,还能感受到大自然的和谐与美好。

    离开野生动物观光园,我们向着贝壳梁进发。贝壳梁位于都兰县宗加镇西北 30 公里处的哈西娃草原努尔河旁,是一道长约 3 公里左右,宽约 70 米,高 8 米左右的小丘陵,上面布满了亿万个大小不一的贝壳,大的如铜钱,小的如拇指,层层叠叠,千姿百态。揭开贝壳梁表面薄薄的盐碱土盖,下面是厚达 20 多米的瓣鳃类和腹足类生物贝壳堆积层,这一罕见的自然奇观,是迄今为止我国内陆盆地发现的最大规模的古生物地层 。关于贝壳梁的成因,有多种说法,一种说法是远古时期,柴达木盆地是一片汪洋大海,后来由于地壳运动,海水退去,海洋中的贝壳便堆积在了这里,成为了青藏高原沧海变桑田的见证 。站在贝壳梁上,仿佛能听到远古海洋的波涛声,这些贝壳历经岁月的洗礼,静静地诉说着地球的变迁,让人不禁对大自然的神奇力量感到敬畏。

    结束了一天的行程,我们回到都兰县休息。都兰县海拔 3100 米,相对来说较易适应高原环境。躺在酒店的床上,回想着今天的所见所闻,心中满是对明天旅程的期待,不知道在这片神秘的土地上,还会有怎样的惊喜等待着我们。

    探秘都兰:自然与历史交织

    (一)野生动物的乐园

    都兰国际野生动物观光园的旅程,是一场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奇妙体验。当车子缓缓驶入观光园,清新的空气扑面而来,那是一种混合着青草与泥土芬芳的气息,瞬间驱散了路途的疲惫。阳光洒在广袤的草原上,勾勒出一片片金色的光影,仿佛为这片土地铺上了一层金色的绒毯。远处的山峦连绵起伏,与蓝天白云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如诗如画的美景。

    沿着蜿蜒的道路前行,我们看到了许多珍稀的野生动物。一群藏羚羊在草原上悠闲地吃草,它们身姿矫健,皮毛在阳光下闪烁着柔和的光泽。藏羚羊是青藏高原的特有物种,被誉为 “高原精灵”,它们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极强,能够在恶劣的高原环境中生存繁衍。当它们感受到我们的到来时,有的抬起头警惕地张望,有的则继续低头吃草,丝毫不受影响。

    还有白唇鹿,它们那优雅的身姿在树林间若隐若现。白唇鹿是中国特产动物,嘴唇周围和下颌为白色,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格外醒目。它们性格温顺,喜欢群居,以各种草本植物和树叶为食。我们静静地观赏着这些可爱的动物,不敢大声喧哗,生怕惊扰了它们的宁静生活。在这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让人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与美妙,也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性。这种与野生动物近距离接触的经历,将成为我生命中一段难忘的回忆。

    (二)贝壳梁:沧海桑田的见证

    离开野生动物观光园,我们满怀期待地前往贝壳梁。一路上,我的脑海中不断浮现出关于贝壳梁的各种想象,那会是怎样一番神奇的景象呢?当我们终于抵达贝壳梁时,眼前的景象让我惊叹不已。

    那是一道由无数贝壳堆积而成的小山梁,在阳光的照耀下,贝壳闪烁着五彩的光芒,仿佛是一条镶嵌着宝石的彩带。这些贝壳大小不一,形态各异,有的圆润光滑,有的则有着独特的纹理。它们层层叠叠地堆积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美感。我轻轻地蹲下身子,捡起一枚贝壳,放在手中仔细端详,仿佛能够感受到它所承载的岁月痕迹。耳边仿佛响起了远古海洋的波涛声,那是大自然的声音,也是历史的声音。

    关于贝壳梁的形成,地质学家们有着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在远古时期,柴达木盆地是一片汪洋大海,随着地壳运动和海陆变迁,海水逐渐退去,海洋生物死亡后,它们的贝壳便堆积在了这里,经过漫长的岁月,形成了如今的贝壳梁。另一种观点则认为,贝壳梁的形成与河流改道、湖泊干涸等因素有关。在地质历史时期,这里曾经是一个湖泊,由于环境的变化,湖水逐渐干涸,湖中的贝类生物大量死亡,它们的贝壳在湖底堆积,最终露出地面,形成了贝壳梁。无论哪种观点,都让我们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力量和地球历史的漫长与沧桑。

    贝壳梁不仅是一处独特的自然景观,更是研究青藏高原地质演变的珍贵资料。地质学家们通过对贝壳梁的研究,可以了解到柴达木盆地在地质历史时期的环境变化、气候变迁等信息,对于揭示地球的演化奥秘具有重要的意义。站在贝壳梁上,我不禁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感到敬畏,也对地球的历史充满了好奇。这片小小的贝壳梁,仿佛是一把钥匙,打开了通往远古时代的大门,让我们能够一窥地球过去的奥秘。

    (三)都兰住宿体验

    结束了一天充实而又精彩的行程,我们回到都兰县寻找住宿的地方。都兰县虽然是一个小县城,但住宿选择还是比较丰富的。我们选择了都兰金翔饭店,这家饭店位于香日德镇东小街加油站旁边,交通十分便利。走进饭店,前台的工作人员热情地迎接了我们,他们的笑容让人感到格外温暖,仿佛在这个陌生的地方找到了家的感觉。

    房间布置得简洁而又温馨,干净整洁的床铺,柔软舒适的枕头,让人一躺上去就不想起来。房间里还配备了无线网络、液晶电视、独立淋浴间等设施,24 小时热水供应,让我们在疲惫的旅途中能够尽情享受舒适与便捷。透过窗户,可以看到外面宁静的街道和远处的山峦,在夕阳的余晖下,一切都显得那么美好。

    在都兰县的夜晚,天空格外晴朗,星星闪烁着耀眼的光芒,仿佛在向我们诉说着宇宙的奥秘。躺在床上,回想着今天在都兰国际野生动物观光园和贝壳梁的奇妙经历,心中满是感慨。都兰,这个充满魅力的地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里的自然风光让我陶醉,历史遗迹让我着迷,而今晚的住宿体验,则让我感受到了家的温暖。在这个宁静的夜晚,我渐渐进入了梦乡,期待着明天的旅程会有更多的惊喜和发现。

    历史人文探寻:藏传佛教与史前文明

    (一)香日德班禅行辕:藏传佛教圣地

    第二天,我们带着对历史文化的浓厚兴趣,前往香日德班禅行辕。香日德班禅行辕位于都兰县香日德镇,距县城 60 余公里 。这里地势平坦、水源充足、气候宜人,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了宗教文化的重要传承地。

    香日德班禅行辕的建筑风格融合了藏式和中式建筑的特色,庄重而又典雅。高大的经堂,飞檐斗拱,雕梁画栋,色彩斑斓的壁画和精美的唐卡,展现着藏传佛教艺术的独特魅力。走进经堂,香烟袅袅,诵经声此起彼伏,让人感受到一种庄严肃穆的氛围。经堂内供奉着众多佛像,每一尊佛像都雕刻得栩栩如生,仿佛在诉说着佛教的故事。

    这座班禅行辕有着独特的历史渊源。1717 年,西藏发生叛乱,康熙派十四子为抚远大将军,延信为平逆将军,率大军护送七世达赖进藏平定叛乱。大军行至香日德,曾在此调集蒙藏随征兵员,筹办军粮马匹。七世达赖的搭帐就设在今香日德地区,并在此接受王公、千户、百户朝拜献礼,为教民摩顶赐福。按照藏传佛教教规,凡达赖、班禅举办过重大佛事之地,信教僧众就会修一座纪念性建筑,此即香日德寺日后建寺的原因 。1780 年,香日德寺正式建成。历史上香日德是进藏出藏的要冲,凡出入西藏的佛教领袖,中央政要都要在此地休整,补充给养,处理有关事务,故寺院建成之初,就有两大部分组成:一处为宗教活动场所,就是现在的寺院;另一处是专门接待过往宗教上层人士和有关使者的食宿站 。

    1913 年,十三世达赖喇嘛土登加措在进藏途中也曾在该寺从事宗教活动。1940 年至 1958 年,十世班禅曾先后四次莅临该寺从事摩顶、讲经等活动。1949 年 8 月下旬,十世班禅额尔德尼在堪布会议厅的护送下,由塔尔寺迁住班禅香日德行辕。10 月 1 日,滞留班禅香日德行辕的十世班禅额尔德尼・确吉坚赞致电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彭德怀副总司令,“祝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并表示对人民领袖的拥护、爱戴之忱”。

    11 月 20 日,毛泽东主席复电十世班禅,勉其为解放西藏和民族团结努力奋斗 。解放后,第十世班禅曾数次莅临该寺,最久一次住了近一年,寺院主持和管家均由班禅大师亲自派出。2013 年 6 月底,十一世班禅额尔德尼・确吉杰布来到班禅香日德行辕讲经说法、为信众摸顶赐福,十一世班禅展现出的高深佛学造诣和爱国爱教情怀,受到都兰县广大僧俗群众的热烈欢迎和虔诚拥戴 。

    在这里,我们不仅可以欣赏到精美的建筑和艺术作品,还能感受到藏传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每一个细节,每一处装饰,都蕴含着深厚的宗教文化内涵,让人不禁对藏传佛教的智慧和信仰产生敬畏之情。香日德班禅行辕,就像一座历史的丰碑,见证着藏传佛教的发展与传承,也见证着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

    (二)诺木洪古文化遗址:史前文明的密码

    离开香日德班禅行辕,我们怀着对史前文明的好奇与探索之心,前往诺木洪古文化遗址。诺木洪古文化遗址位于都兰县巴隆乡河东村西 3 公里处,坐落在柴达木盆地东南边缘布尔汗布达山北麓,地处伊克高里河、哈图河两岸山前冲积台地,海拔约 2990 米,地貌为荒漠戈壁 。

    诺木洪古文化遗址是一处兼有居址和墓地的诺木洪文化大型聚落,绝对年代为公元前 1500~前 1000 年 。该遗址于 2009 年发现并荣获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百大新发现 。2018 年至 2020 年,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西北大学对柴达木盆地史前遗址进行系统调查,确认该遗址是目前唯一一处兼有居址和墓地的诺木洪文化大型聚落 。2021 年至 2023 年,两家单位对其进行了三次发掘,发掘面积 2300 平方米 。

    遗址分布在哈图河两岸的西北 — 东南两大台地,西北台地为单纯墓葬区(A 区墓地),与之隔河相望的东南三角台地为居址区,居址区西南、东南方向另有两片墓葬区(B 区、C 区墓地) 。居址区已探明面积 10.48 万平方米,核心区现存面积约 3.5 万平方米 。核心区发掘约 650 平方米,边缘区域仅经过勘探和试掘 。发掘确认核心区文化堆积最厚约 3 米,可分三个阶段,揭露有石(城)墙、木构圈栏、石砌房址、土坯墙、灰坑、火塘、灰堆及铜冶铸遗存等,显示出复杂的遗址形成过程和鲜明的聚落功能规划 。发掘还出土大量陶器、石(玉)器、骨角器、铜器、木器、编织物等 。

    墓葬区三片墓地总面积 14 余万平方米,地表可见大小不一的石围和黄土坑 。结合地表踏查、考古勘探、机载激光雷达扫描、RTK 定位,共确认 3228 座墓葬,已发掘 52 座,是目前所见西北地区数量最多、保存最为完好的史前墓葬群 。A 区墓地面积最大,规模最大,等级最高 。墓地面积 8.12 万平方米,确认墓葬 2611 座,已发掘 38 座 。墓葬均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盛行二次扰乱葬,死者下葬若干年后挖开墓穴,扰乱尸骨、重新填埋,墓葬解剖发掘揭示了这一葬俗的完整过程 。

    大部分墓葬有双重木椁,部分保存有清晰榫卯结构或彩绘痕迹 。随葬器物丰富,陶器、铜器、装饰品数量较多,也有少量漆木器及动物随葬 。B 区墓地确认 454 座墓葬,已发掘 11 座 。埋葬形式与 A 区一致,但形制较小,仅有单椁,随葬少量陶器、铜器和树皮制品 。C 区墓地确认 163 座墓葬,已发掘 3 座 。墓葬均为小型竖穴土坑石椁墓,皆为二次葬,随葬零星陶器和树皮制品 。

    通过对诺木洪古文化遗址的考古发掘和研究,我们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史前时代,看到了当时人们的生活场景。他们在这里繁衍生息,从事着农牧生产,创造了独特的文化。这些考古发现,为我们研究史前文明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让我们对人类的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诺木洪古文化遗址,就像一本打开的史书,每一页都记录着史前文明的密码,等待着我们去解读。

    (三)旅行小贴士:安全与文化尊重

    在前往香日德班禅行辕和诺木洪古文化遗址的旅途中,我们要时刻牢记安全第一。这里的路况复杂,部分地区道路条件较差,一定要沿着公路行驶,避免驶离公路进入未开发区域,以免发生危险。同时,要尊重当地的文化和习俗,在参观宗教场所时,要遵守相关规定,不要随意触摸佛像和文物,不要大声喧哗,保持安静和敬畏之心。在与当地居民交流时,要礼貌待人,尊重他们的生活方式和信仰。保护好环境,不要乱丢垃圾,让这片神秘而美丽的土地始终保持它的原始风貌。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享受旅行的同时,也能保护好这片珍贵的文化遗产和自然环境。

    梦幻盐湖与诗意德令哈

    (一)茶卡盐湖:天空之镜的梦幻

    第三天,我们满怀期待地前往茶卡盐湖,这座被誉为 “天空之镜” 的盐湖,早已在我的心中种下了好奇与向往的种子。当车子缓缓靠近,远远望去,茶卡盐湖就像一片白色的梦幻世界,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耀眼的光芒,仿佛是大地献给天空的一面巨大镜子。

    走进景区,乘坐上小火车,缓缓驶向盐湖深处。沿途的景色如同一幅绚丽的画卷,洁白的盐湖一望无际,与蓝天白云相互映衬,仿佛置身于一个梦幻般的仙境。盐湖的湖水清澈透明,湖底的盐晶清晰可见,在阳光的折射下,散发出五彩斑斓的光芒,宛如一颗颗璀璨的宝石。

    下了小火车,我们迫不及待地走到湖边,穿上防水鞋套,小心翼翼地踏入湖水中。湖水凉凉的,脚下的盐粒有些硌脚,但这丝毫没有影响我们的兴致。站在湖水中,仿佛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周围的一切都变得那么宁静而美好。此时,盐湖就像一面巨大的镜子,将天空、云朵、山峦和自己完美地倒映其中,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对称美,让人仿佛置身于天空之上,分不清哪里是现实,哪里是倒影。

    为了拍摄出盐湖的绝美景色,我也总结了一些小技巧。首先,拍摄时间非常关键,最佳的拍摄时间是早晨 9 点之前和下午 5 点之后,此时的光线柔和,能够为盐湖增添一份神秘而迷人的色彩。在拍摄地点的选择上,茶卡盐湖处处皆适合拍照,其中浪漫天镜区域最为浪漫,这里有各种适合拍照的道具,如水晶泡泡椅、水晶船、网红秋千等,可以为照片增添一份浪漫的氛围 。千映慕雪观景平台由六个不同角度的小观景台构成,在这里可以从不同角度看到不同时段的盐湖美景 。

    位于大型盐雕群 “景颇族” 东侧的铁道口也是出大片的地方,如果恰好有小火车经过,分分钟就能拍出如《灌篮高手》般的场景 。在拍摄技巧方面,使用广角镜头可以捕捉更广阔的场景,增强画面的视觉冲击力;活用偏光镜来控制反光,以强调湖水的色调或蔚蓝的天空;由于茶卡盐湖因为光的折射,建议携带减光镜或偏振镜,避免照片过曝 。同时,要选择无风或微风天气,因为风过大湖面全是波纹就无法拍出倒影效果了;拍摄的时候不要经常走动,要保持水面平静,过多的走动会让湖水变得浑浊 。

    除了欣赏盐湖的美景,我们还被附近的盐雕艺术广场所吸引。那里陈列着各种形态各异的盐雕作品,有栩栩如生的动物、有惟妙惟肖的人物、还有富有创意的抽象雕塑。这些盐雕作品都是艺术家们用茶卡盐湖的湖盐雕刻而成的,它们不仅展示了艺术家们的精湛技艺,也体现了茶卡盐湖丰富的盐文化和独特的自然景观。我仔细观赏着每一件盐雕作品,感叹着艺术家们的巧夺天工和茶卡盐湖的神奇魅力。

    茶卡盐湖,这片如梦如幻的天空之镜,以其独特的美景和神奇的魅力,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不仅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珍贵礼物,更是一个让人心灵得到净化和升华的地方。在这里,我感受到了大自然的伟大和人类的渺小,也领略到了自然之美与艺术之美的完美融合。

    (二)德令哈:海子诗歌中的城市

    傍晚时分,我们抵达了德令哈。这座位于柴达木盆地东北边缘的城市,因为诗人海子的一首《姐姐,今夜我在德令哈》而被赋予了浪漫和诗意的色彩 。一下车,我就感受到了这座城市独特的氛围,它既有西北城市的粗犷与豪迈,又有着诗人笔下的细腻与柔情。

    稍作休息后,我们便前往海子诗歌陈列馆。这座建于 2012 年的徽派建筑,坐落在巴音河畔,馆内展出了海子的代表诗作和相关的资料、图片与书籍,是国内较完整、具有一定规模和水平的海子专题纪念场所 。走进陈列馆,昏暗的灯光,轻柔的音乐,还有正在播放的海子诗歌朗诵,让人仿佛穿越时空,与诗人进行了一场心灵的对话。

    在陈列馆内,我们看到了海子的手稿、照片,以及他的生平介绍。海子,这位被誉为 “麦地诗人” 的天才诗人,他的诗歌充满了对生命、爱情、自然的热爱和对理想的追求。他的一生虽然短暂,但却留下了许多经典的诗作,如《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日记》等。其中,《姐姐,今夜我在德令哈》这首诗,更是让德令哈这座城市与海子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姐姐,今夜我在德令哈,夜色笼罩…… 草原尽头我两手空空,悲痛时握不住一颗泪…… 姐姐,今夜我不关心人类,我只想你。” 一字一句地读完这首诗,仿佛能够感受到海子当时的孤独与思念,也让我对德令哈这座城市有了更深的理解。

    近年来,德令哈市通过持续开展海子诗歌节等活动,打造 “现代诗城、浪漫之都” 文化品牌,助推文旅融合实现高质量发展 。在这座城市里,诗歌景致遍地开花,古代诗歌文化长廊、诗歌主题公园、诗歌广场和街头诗墙等点缀在城市间;全民阅读活动、读书分享活动、诗歌节活动等持续推动城市文化建设,筑牢文化自信;德令哈 “诗歌七进” 活动,让诗意在校园、机关、企业、军营、社区、家庭、景点流动,浓厚的诗歌氛围氤氲全城 。

    离开海子诗歌陈列馆,漫步在德令哈的街头,巴音河在城市中静静流淌,河边的垂柳随风摇曳,仿佛在诉说着这座城市的故事。远处的山峦在夕阳的余晖下,显得格外宁静而壮美。这座充满诗意的城市,让我感受到了一种别样的温暖和感动。德令哈,不仅仅是一个地理坐标,更是一个心灵的栖息地,它承载着海子的诗歌梦想,也承载着无数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这里,我仿佛找到了内心深处的那份宁静与自由,也让我对接下来的旅程充满了更多的期待。

    穿越 315 国道:打卡网红景点

    (一)“网红公路” 的魅力

    第四天,我们踏上了穿越 315 国道的征程。这条国道,就像一条蜿蜒在戈壁沙漠中的巨龙,连接着青海和新疆,它不仅是一条交通要道,更是一条充满魅力的景观大道。一路上,我们的车子在广袤的戈壁滩上疾驰,两边是一望无际的荒漠,远处的山峦在阳光的照耀下,呈现出独特的线条和色彩,仿佛一幅天然的水墨画。

    而其中最让我们兴奋的,莫过于打卡 “网红公路”。当我们远远地看到那一段 U 型公路时,心中的激动之情难以抑制。它那独特的地势和 U 型设计,仿佛是大地与天空之间的一场奇妙对话,极具视觉冲击力,也难怪被誉为中国版的 “66 号公路” 。这里吸引了众多自驾游爱好者和摄影爱好者前来打卡,我们也不例外。

    然而,在享受美景的同时,我们也时刻牢记安全第一。因为这并非旅游专线,而是重要的交通要道,车辆行驶速度较快。据了解,近期随着旅游旺季的到来,该路段车流量激增,道路交通安全隐患风险不断增大 。所以,我们严格遵守交通规则,没有在马路中间拍照,而是选择在公路两侧的停车区或安全地带进行拍摄。在这里,我们用相机记录下了这独特的景观,远处的 U 型公路在蓝天和戈壁的映衬下,显得格外壮观,仿佛一条通往天际的天路。同时,我们也看到当地相关部门在现场进行劝阻,并竖起指示牌,明确公路两侧禁止停车,严禁在路面拍照 。这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只有遵守规则,才能在欣赏美景的同时,确保自身和他人的安全。

    (二)大柴旦翡翠湖:大自然的调色盘

    离开 “网红公路”,我们继续前行,来到了大柴旦翡翠湖。当我们踏入这片神奇的土地,眼前的美景让我们仿佛置身于一个梦幻般的童话世界。翡翠湖,就像大自然打翻的调色盘,由大小不等、形态迥异、深浅不一的盐池组成,这些盐池宛如一块块巨大的翡翠,镶嵌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 。

    湖水的颜色令人惊叹,因富含不同浓度的矿物质,呈现出碧蓝色、奶蓝色、橄榄绿色等多种色彩,而且随着阳光的角度和强度变化,湖水的颜色也会发生奇妙的变化 。站在湖边,脚下是洁白的盐滩,远处是连绵的山脉,与眼前的翡翠湖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如诗如画的美景。湖水清澈见底,湖底的盐晶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光芒,仿佛无数颗星星在水中闪烁。

    翡翠湖的形成与它独特的地质构造和人类的开采活动密切相关。它原是化工厂盐湖采矿队的采矿区,属于硫酸镁亚型盐湖,湖水来自柴达木山 。由于长期的采矿活动,形成了大小不一的采坑,这些采坑积水后,便形成了如今的翡翠湖 。这里既有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又有人类工业的痕迹,两者完美结合,成为一处令人流连忘返的旅游胜地 。

    在翡翠湖,我们尽情地欣赏着这大自然赋予的美景,感受着它的宁静与神秘。这里的一切都让人陶醉,仿佛时间都为之静止。我们用相机记录下了这美好的瞬间,希望将这份美丽永远珍藏在心中。

    (三)水上雅丹:奇幻的地貌奇观

    离开翡翠湖后,我们向着水上雅丹进发。一路上,我的心中充满了期待,对于这个被誉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水上雅丹地貌,我早已心驰神往。当我们终于抵达水上雅丹地质公园时,眼前的景象让我彻底被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所折服。

    在一望无际的荒漠戈壁中,一片汪洋突然映入眼帘,而雅丹地貌就静静地矗立在这片汪洋之上,形成了一幅波澜壮阔的水上雅丹群景观 。这些雅丹一般高 10 到 25 米,最高的能够达到 50 米,它们形态各异,有的像神秘的城堡,有的像巨大的战舰,有的像展翅欲飞的雄鹰,让人不禁感叹大自然的神奇创造力 。湖水的颜色也十分迷人,忽而深碧,忽而浅蓝,与形态各异的雅丹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如诗如画的美景 。

    水上雅丹的形成过程十分复杂,历经了漫长的地质演变。地质时期,这里曾为湖泊环境,大量泥沙沉积形成深厚的古湖沉积地层 。随着湖盆不断收缩趋于干涸,古湖中沉积地层暴露于地表 。在风力和流水侵蚀下,古湖沉积地层不断被剥蚀,形成垄槽相间的雅丹地貌 。近代以来,湖区气候转向暖湿,高山冰雪融水增多,湖泊面积增加且水位上涨,周围部分雅丹浸泡于水中,最终形成了如今独特的水上雅丹地貌 。

    为了更好地欣赏水上雅丹的美景,我们乘坐了景区的观光车,沿着湖边缓缓前行。一路上,导游为我们详细介绍了水上雅丹的形成过程、地质特点以及周边的生态环境。我们还登上了观景台,从高处俯瞰整个水上雅丹群,那壮观的景象让人震撼不已。在阳光的照耀下,雅丹群的影子倒映在湖水中,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对称美,仿佛是另一个神秘的世界。

    除了欣赏自然景观,水上雅丹景区还为游客提供了丰富的娱乐项目。我们可以选择乘坐游船,近距离感受雅丹地貌的魅力;也可以选择乘坐热气球,从空中俯瞰整个景区,将美景尽收眼底;还可以在湖边露营,欣赏美丽的星空,感受大自然的宁静与神秘。

    水上雅丹,这片奇幻的地貌奇观,以其独特的美景和神秘的魅力,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让我感受到了大自然的伟大和神奇,也让我对地球的历史和地质演变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在这里,我仿佛置身于一个梦幻般的世界,忘却了一切烦恼和疲惫,尽情享受着大自然赋予我们的美好。

    废弃石油小镇与旅途终点

    (一)冷湖石油小镇:工业废墟的故事

    第五天,我们怀着对历史的敬畏之心,前往冷湖石油小镇。这座曾经繁华一时的小镇,如今已成为一片废弃的工业废墟,静静地诉说着过去的辉煌与沧桑。

    冷湖石油小镇位于柴达木盆地西北边缘,它的兴起与石油的发现紧密相连。20 世纪 50 年代,新中国百业待兴,对石油资源的需求极为迫切。1954 年,地质队挺进冷湖地区展开勘探,惊喜地发现了石油构造 。1958 年 9 月 13 日,冷湖五号构造地中 4 井获得高产油流,原油连续畅喷三天三夜,日喷原油 800 多吨,冷湖油田由此诞生 。这一发现,让冷湖一夜之间成为全国瞩目的焦点,也吸引了无数怀揣梦想的石油人来到这里。

    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里,来自五湖四海的数万技术人员、复员军人以及胸怀壮志的青年,响应国家的号召,毅然决然地投身到冷湖油田的开发建设中 。他们不畏恶劣的自然环境,不惧艰苦的生活条件,用青春和热血,在这片荒芜的土地上,书写了一部波澜壮阔的石油创业史。短短几年间,冷湖石油小镇迅速崛起,成为了一座拥有完善基础设施的现代化城镇,学校、医院、商店、电影院等一应俱全,人口也达到了数万人,曾经一度被称为 “小香港”,繁华一时 。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石油资源逐渐枯竭,冷湖石油小镇也逐渐走向了衰落。1992 年,由于未能再发现新增储量等原因,大部分油田停产,青海石油管理局机关及后勤服务部门迁至甘肃敦煌,冷湖的居住人数从巅峰时期的三万多人骤减至不到两千人,曾经热闹非凡的小镇,瞬间变得冷冷清清,逐渐被人们遗忘,成为了一座废弃的 “鬼城” 。

    当我们走进冷湖石油小镇,眼前的景象让人触目惊心。断壁残垣、破败的房屋、荒草丛生的街道,仿佛在诉说着昔日的辉煌与今日的落寞。那些没有了门墙窗户的房屋墙面上,还残留着曾经的奖状,以及 “保证供给”“求实精神” 等只属于那个时代的标语,虽然纸张已经泛黄,字迹也已模糊,但依然能让人感受到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 。站在这片废墟中,仿佛能听到当年石油工人的呐喊声、机器的轰鸣声,以及小镇居民的欢声笑语,让人不禁感叹岁月的无情和世事的变迁。

    如今,冷湖石油小镇已成为了一处独特的旅游景点,吸引着众多游客和摄影爱好者前来探访。它不仅是中国石油工业发展的重要见证,更是一部活着的历史书,记录着那段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岁月。在这里,我们可以感受到石油工业文化的厚重,也能体会到人类在面对资源枯竭和环境变化时的无奈与坚韧。冷湖石油小镇,就像一座岁月的丰碑,矗立在柴达木的荒漠之中,承载着几代石油人的热血与梦想,见证着中国石油工业的崛起与沧桑 。

    (二)抵达敦煌:探险的终点与新的起点

    离开冷湖石油小镇,我们继续前行,向着这次探险之旅的终点 —— 敦煌进发。随着车子的前行,我的心情愈发激动,敦煌,这座古老而神秘的城市,早已在我的心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如今终于要亲眼目睹它的风采了。

    当我们踏入敦煌的那一刻,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感动。这座位于河西走廊西端的城市,是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曾经是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枢纽,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它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在岁月的长河中,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回顾这次柴达木盆地边缘的探险之旅,心中满是感慨。这五天的时间里,我们穿越了广袤的戈壁沙漠,领略了壮丽的自然风光,探寻了神秘的历史文化遗迹,每一处风景、每一段经历,都让我刻骨铭心。在都兰,我们与珍稀野生动物亲密接触,感受大自然的和谐与美好;在贝壳梁,我们见证了沧海桑田的变迁,对大自然的神奇力量感到敬畏;在香日德班禅行辕和诺木洪古文化遗址,我们领略了藏传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史前文明的神秘魅力;在茶卡盐湖和大柴旦翡翠湖,我们沉醉于那如梦如幻的美景之中,仿佛置身于仙境;在水上雅丹,我们被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所震撼,感叹地球的神奇与伟大;在冷湖石油小镇,我们感受到了岁月的沧桑和历史的厚重,对石油工人的奉献精神肃然起敬 。

    这次探险之旅,不仅是一次对自然和历史的探索,更是一次对自我的挑战和成长。在旅途中,我们克服了各种困难和挑战,学会了如何在艰苦的环境中生存和适应,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自己的潜力和能力。同时,这次旅行也让我收获了珍贵的友谊,与同行的伙伴们一起分享快乐、分担困难,共同度过了一段难忘的时光 。

    敦煌,作为这次探险之旅的终点,同时也是一个新的起点。在这里,我感受到了历史与现代的交融,古老的文化与现代的活力相互碰撞,让这座城市焕发出独特的魅力。未来,我期待着更多的旅行,去探索更多未知的地方,去感受不同的文化和风景,让自己的人生更加丰富多彩 。

    这次柴达木盆地边缘的探险之旅,将成为我生命中一段宝贵的回忆,激励着我不断前行,去追寻更多的梦想和美好。

    次阅读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0

    头像头像
    提交评论
      加载中…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