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合作发布作品

    小米SU7的三条人命,该倒逼所有车企停下对智驾的狂热鼓吹了

    是婕仔吖头像是婕仔吖头像
    是婕仔吖04-03

    3月29日,一辆小米SU7(图片|配置|询价)在高速上发生碰撞,随即爆燃,事故造成车上三人全部遇难。


    她们三人是应届大学生,从湖北武汉开往安徽池州参加事业编考试。


    事故发生前2秒,车辆紧急从NOA智能辅助驾驶状态切换为人驾状态,没有来得及顺利变道,撞上路中央的隔离带。



    事情发酵至今,雷军在4月1号回应称绝不会回避,将配合警方调查,回应家属和社会关心的问题。


    但难以抚平舆论对小米汽车安全性能的担忧,新能源车的智驾整体安全性也又一次被大范围讨论。



    在车企铺满全网的宣传中,智驾和技术先进性、企业科技感划上了等号。


    等到令人痛惜的事故发生,大家不得不直面商业话术屏蔽掉的现实:


    以目前落地的智驾技术水平,智驾不意味着安全上的先进性。


    只是,人命的代价过于残酷。



    01

    “只留两秒给人反应”

    智驾受到质疑


    目前警方尚未公布此次事故的调查结果,根据小米官方公布的车辆行驶状态和各媒体报道,可以梳理出碰撞前的大致经过。


    碰撞前17分钟,车辆NOA系统激活,行驶速度为116km/h。


    碰撞前16分钟和前8分钟,系统分别注意到了驾驶员分心和双手脱离方向盘的情况,进行了预警提示。


    来源于36氪报道


    事发路段因施工修缮,用路障封闭自车道,需要改道至逆向车道。


    碰撞发生在22时44分26-28秒之间,NOA在44分24秒发出“请注意前方有障碍”的提示和减速请求,并开始减速。


    44分25秒驾驶员接管,车辆进入“人驾状态”。驾驶员将方向盘向左转22°紧急转向,制动踏板开度最大达到38%,但避让不及撞上了水泥护栏。


    根据车载数据,撞击发生时的车速为97km/h。碰撞后车辆发生了爆燃,从事故车照片来看,车头损毁严重,整车被烧得几乎只剩下骨架。



    大家的疑惑或者说质疑随之而来——为什么所谓的智驾没有那么“智能”,只留给驾驶人2秒左右的反应和接管时间。


    《中国汽车报》曾援引一份外国报告称,驾驶员平均需要 2.3 秒才能完成有效接管。在高速公路场景,这个数值会延长到 2.6 秒。


    在这起事故中,2秒的紧急避障时间显然是不够的。



    现有针对L3级别自动驾驶的碰撞时间国际标准,要求智驾系统提前10秒就能检测到障碍物并通知到驾驶人。


    在高速场景中,这意味着要在300米外识别到障碍物,是此次事故中“发出避障提示到碰撞点”推测距离的五倍。


    目前没有企业敢说量产车达到了L3级别,说的都是L2+、L2.75、L2.99。


    在L3级之下,对“碰撞时间”没有强制性要求,这一指标并不属于行业内评价一款智驾系统能力的核心要素。


    也就是说,被部分车主所信赖的智驾,危险预警能力可能没有想象中强,极端场景下指望它救命不太现实。


    @Eva的科技生活


    事发车辆是一辆SU7标准版,属于小米智驾的入门级,未配备激光雷达,采用纯视觉方案,在障碍物感知上存在不小的局限性。


    但即使是智驾反应不够及时,车辆还有另一重保险自动紧急制动AEB。


    至于AEB为何没有起到有效制动效果,主要有两方面原因。


    首先,小米AEB作用对象只限于车辆、行人、二轮车三类目标,对锥筒、水马、石头、动物等物体不会进行响应。



    其次,行业内对AEB的触发原则普遍是“人驾优先”。


    驾驶人转动方向盘并踩下刹车,系统可能会优先执行驾驶员操作,不让AEB介入。


    正因此,有人设想,如果驾驶员没有采取制动措施,AEB介入会不会将伤害降到最小。


    慌张之下对高速行驶的车辆猛打方向盘,很可能使车处于侧翻失控状态。


    车企可以做假人对照实验,人却没有机会,还有不少未知的真相处于迷雾之中。



    02

    为何爆燃、车门能不能打开

    还没有答案


    电车比油车更容易起火、电车车门不容易打开,这两项“指控”几乎发生在每一起电车重大事故中。


    这一次也不例外。


    自称为死者家属的人士在社交媒体上表示,车辆撞击护栏导致车门锁死,电池爆燃导致驾乘者无法逃生。


    根据国标要求,当车辆发生足以使安全气囊展开的碰撞时,所有车门应自动解锁。


    去年小米官方在《小米SU7答网友问》中指出,四个门均配有应急机械拉手,紧急情况下可拉动打开车门。


    但在极端碰撞中,车门结构变形或乘员意识丧失,都可能导致车门无法正常打开。



    死者家属所说的“事故发生后有人在车外救人,而车门打不开”,目前还不知道具体情况。


    小米方面表示,尚未接触到事故车辆,因此现阶段无法分析事故时车门是否能够打开。


    油车发生极端碰撞也会导致车门打不开,但新能源车门难开问题已经积蓄了大量怨气,每当出现事故,难以逃生的恐惧就多一分。


    隐藏式、触碰式门把手看起来科技感十足,危急情况下也很有可能吞噬宝贵的逃生时间。



    一年前的小米汽车发布会上,雷军特意对电池安全进行了详尽介绍。


    SU7搭载了电芯倒置技术,能在剧烈碰撞时将能量向下释放,尽可能减少对驾驶舱的影响。


    事故发生后不少人发问“电池技术到哪去了”,在各种疑问中信息逐渐补全,事故车是标准版,仍采用常规的电池放置技术。


    车企往高端车型上堆技术和配置,用低配版打价格战,两手都要抓,营造着品牌整体的高性价比形象。



    车主(驾驶人男友)接受采访时称,施救人员想救出主驾、副驾乘客时,火势已经蔓延起来、无法靠近。


    为小米供应电池的宁德时代表示,“发生事故的SU7用的不是我们的电池”。


    车企和供应商或许可以在某次事件中撇清关系,但电车脱困性低的问题始终盘桓在头顶。


    智能驾驶降低了整体事故率,而剩下的恶性事故,烈度可能更高。



    事发地交警在4月1日回应,已完成三轮现场勘查,并对车体残骸进行司法鉴定,重点分析电池包燃烧痕迹、车门结构变形程度及机械拉手联动装置状态。


    目前,大家所关心的碰撞起火和车门问题还没有定论。


    与此同时,这出惨痛事故也暴露出了无法遮掩的问题——驾驶人对智驾系统的操作合规性。


    车企技术在不断迭代进步,并不意味着安全红线的尺度可以下探。



    03

    力捧智驾的车企

    逃不开安全质问


    鉴于小米的顶流地位,事故发生后,舆论的关注点繁杂且失焦。


    包括但不限于雷军的回应水平怎么样、小米和家属到底有没有建立联系(最新消息已联系上)、小米以后还敢大力吆喝智驾吗。


    围绕着小米品牌的技术实力、营销风格、发展方向,米粉和米黑谁也不让谁。


    然而这不仅仅是小米智驾够不够先进的问题,也不仅仅是小米单个企业的问题。


    整个车圈对智驾的狂热追捧和夸张宣传,是这起事故背后挥之不去的阴影。



    不谈安全的智驾平权,反而是损害广大车主的安全权益。


    现在几乎每家车企都在铆足了劲搞智驾,引导性越来越强的概念和标签开始出现,主动安全、全域守护、全场景智驾这类大词,攻陷着用户心智。


    “急于把不成熟的技术推进市场” 和“真正的科技普惠”之间的界限,普通人很难有能力分辨。



    这起事故中,驾驶人的分心被认为是悲剧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其家属表示,之前就曾劝她,不能把智驾当饭吃,方向盘要握在自己手上。


    也有不少网友分享紧急接管的经历,提醒大家集中注意力,高速NOA虽说相对成熟,在车速极高的情况下稍不留神也可能出差错。


    不能过于信任自动驾驶,这是无需赘述的普世道理。


    然而关键在于,如何定义“过于”、到底应该信任到什么程度。



    把这个问号抛给驾驶人自己去琢磨、决策,其实是把所有责任和要求都加到了个人头顶。


    一边是双手不能脱离方向盘、目视前方的“理论规定”,一边是“XX公里零接管”“解放身心”的宣传口径,全靠驾驶人自己在理论和实际道路表现中找平衡。


    车企们只管宣传智驾这一卖点有多好、能带来多大便利,在安全教育和驾驶培训环节上不同程度地隐身了。



    游戏都有防沉迷系统,智驾系统应该更严格才是。


    就像网友说的,智驾系统比游戏APP“危险”多了,有bug有程序瑕疵会直接影响生命安全。


    目前,小米的高速 NOA 功能只要通过 “智驾学堂” 学习即可开启,其他品牌的智驾车对使用高速NOA的准入门槛也普遍很低。


    城市 NOA一般需要累计安全智驾里程达到一定公里,在通过学习后开启。


    在社交平台上搜“智驾代练”,有大量有偿替车主跑里程、让车主尽快用上智驾的帖子。


    对于配备重力感应式方向盘的车型,有人专门去买配种块来“欺骗”智驾,双手脱离方向盘获得自以为的自由松弛。



    只去批评这部分安全意识淡薄的车主,效果有限。


    他们这种盲信心态所映射出的,是层层传导、互相加码的对生命的不敬畏。


    车企过度宣传智驾,左右着消费者的判断,助推着车主对智驾的过度依赖。


    事实上到现在为止,全球都没有自动驾驶的统一标准,各品牌处于自己当运动员、自己当裁判的状况中。


    车辆的开发、验证周期持续缩短,看似快了,对“技术服务于人”的理解反倒倒退了。


    将敬畏心让渡给商业利益,到头来终会透支消费者信任和技术长久发展的动力。


    四年前我们写过蔚来NOP未能识别障碍物的追尾事故,当时舆论呼声是智驾能力不该被夸大、安全永远是最高优先级。


    来源于晚点报道


    以为智驾会走上一条越来越规范、贴合真实需求的路,不成想狂飙之下车企们依旧走回了老路。


    这一次大家的呼声,跟四年前没有多大分别,中间却夹着一次次的惨烈事故。


    从技术上看,车企并没有在原地踏步。


    从安全观念上看,整个行业难言进步。


    改变商业牌桌需要时间和多方的努力,我们普通人最能打的一张牌,就是敬畏生命的安全牌——


    握紧手中的方向盘,绝不松手。

    #春日踏青去##我的宝藏兴趣##每日幸运签##每日幸运签##春日生活打卡季##万能生活指南##春日领好运##柔感科技,夏日焕新##星光同行家庭优选#

    次阅读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0

    头像头像
    提交评论
      加载中…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