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4月1日,小米集团港股暴跌5.49%,市值单日蒸发超1200亿港元。这场资本地震的导火索,是3月29日小米SU7(图片|配置|询价)爆燃致3死的惨烈车祸。事故车辆搭载的NOA智能驾驶系统失效、电池起火、车门锁死疑云未解,将这家科技巨头推上舆论审判席 。

资本市场的黑色四月来得猝不及防。3月19日,小米股价刚创下59.45港元的历史新高,市场还在热议雷军“人车家全生态”的万亿蓝图。谁曾想,短短9个交易日,市值蒸发超3000亿港元,相当于凭空抹去一个美的集团 。这场雪崩背后,是技术缺陷、资本撤退与信任危机的三重绞杀。
3月29日深夜,德上高速一辆SU7以116km/h撞向护栏,NOA系统未触发自动刹车(AEB),电池爆燃后车门锁死致3人遇难。事故视频显示:撞击后15秒火势吞没车身,机械应急拉手位置隐蔽,家属控诉“活活烧死” 。更致命的是,标准版SU7未采用电芯倒置技术,夜间视觉识别短板暴露无遗——这些曾被雷军称作“全球最严苛测试”的安全设计,在真实事故中形同虚设 。

车祸发酵前,资本市场已现端倪。十年盟友美的集团清仓套现20亿,多位高管高位减持;3月25日雷军刚以426亿港元配股融资,机构便集体抛售。历史数据显示,小米每次配股后股价平均下跌12%,这次叠加安全事故,直接引发散户踩踏 。投资者用脚投票的背后,是对小米造车“估值泡沫”的清醒认知:2024年汽车业务亏损62亿,35万辆年交付目标压得供应链喘不过气 。
事故后48小时,雷军的沉默与小米官方“技术术语堆砌式”回应,被批“冷血”。对比理想汽车曾因空气悬架缺陷主动召回,小米的“数据透明”被指避重就轻——仅公布NOA时间轴,却回避电池热失控原因、车门解锁机制等核心问题 。更讽刺的是,事故次日小米汽车官微仍在宣传“四月购车礼遇”,这种商业惯性彻底激怒公众 。

短期来看,小米必须72小时内公布完整事故数据,主动对接家属补偿。长期破局则要靠426亿融资输血:一方面迭代智驾算法,补足夜间识别、紧急制动等安全短板;另一方面打通手机-IoT-汽车数据闭环,抵御华为、美的的生态链围剿 。但最棘手的,是重塑消费者信心——当蔚来、比亚迪用“电池穿刺直播”重建信任时,小米还在为“是否锁车门”扯皮 。
这场危机暴露的不只是小米困局。中国智能汽车产业狂飙五年后,安全与技术正取代续航和算力,成为新的生死线。工信部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新能源汽车事故中,辅助驾驶系统误判占比达37%,行业标准缺失让车企自查自纠成常态 。对小米而言,4月事故报告与交付数据将是转折点:若无法证明安全性能,资本市场的惩罚将比SU7的97km/h撞击更致命 。
你会因为安全担忧放弃购买智能汽车吗?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