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小米SU7高速碰撞爆燃致3人死亡的悲剧冲上热搜,全网热议新能源车安全时,特斯拉副总裁陶琳一条“造车首要原则永远是安全”的微博,瞬间点燃舆论火药桶。网友犀利质疑:这是科普安全,还是借机踩对手?

4月1日,小米SU7事故发酵当天,陶琳高调强调特斯拉的“主动安全”和“被动安全”能力,称其“只与物理学极限做比较”。特斯拉官微随即转发,被网友解读为“蹭热度”“落井下石”。评论区炸锅:“林志颖开特斯拉撞车起火的事忘了?”“特斯拉刹车失灵热搜才过去几年?”
网友的愤怒并非空穴来风。乘联会数据显示,特斯拉2月在华销量同比暴跌49%,创两年新低。与此同时,比亚迪、小米等国产新势力强势崛起,特斯拉的“技术光环”逐渐褪色。业内人士分析,陶琳此时强调安全,实则是用“基础题”对抗国产车的“智能炫技”,试图重塑用户认知。

尽管特斯拉多次以事故案例自证安全性(如湖北Model Y(图片|配置|询价)翻滚后车主无恙),但公众记忆中的“刹车门”“起火门”仍难消除。陶琳称“不少车主事故后仍选择特斯拉”,但网友反问:“若安全真无敌,何需借友商事故营销?” 更有人指出,小米SU7事故中车门锁死争议暴露行业通病——过度依赖电动解锁的设计,可能危及逃生。
这场风波折射出新能源车的深层困境:当车企狂卷智驾、续航时,安全反而成了“房间里的大象”。陶琳的发言虽被批“公关味浓”,却撕开了行业遮羞布——安全需贯穿技术研发、用户教育全链条。例如,特斯拉宣传FSD时强调“人机共驾”,小米则需回应AEB功能为何未阻止事故。

雷军沉默、陶琳热搜的背后,是车企掌门人对流量与责任的权衡。安全不该是营销工具,而是底线。若特斯拉真想借势破局,不妨公开碰撞数据、推动机械应急装置标准化。毕竟,消费者的命,比热搜更值钱。
(注:本文基于公开信息整合,部分观点为作者分析,事件细节请以官方调查为准。)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