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驾驶神话被车祸戳穿
2025年3月,一辆搭载"智能驾驶"的小米SU7(图片|配置|询价)在高速公路撞上水泥护栏,驾驶员当场死亡。调查发现,车辆在发出施工警告后2-4秒就失控,而这个功能正是小米发布会重点宣传的技术。这场事故让公众对智能驾驶产生怀疑,也让车企夸大宣传的问题暴露在阳光下。经济学家马光远发出警告:"必须立刻整治智驾虚假宣传!"

三大乱象:技术吹牛背后的真相
1. 车企集体玩文字游戏
目前所有量产车的智能驾驶都只是辅助级别(L2),但车企广告里却写着"接近L3""全自动"等模糊字眼。比如某品牌宣传"自动避让施工路段",实际操作中却需要司机随时准备接管。马光远说这种行为就像"为了抢市场不顾后果"。
2. 广告特效误导消费者
车企广告把智能驾驶拍得像科幻电影,真实存在的缺陷却被隐藏。比如自动刹车系统遇到锥形桶会失效,遇到小动物可能检测不到。很多司机误以为可以完全放手,遇到突发情况时根本来不及反应。
3. 监管漏洞让企业钻空子
我国虽然有自动驾驶分级标准,但具体管理措施还没跟上。有车企高管承认:"有些功能根本没完成测试就上市了。"资本市场的压力也让企业更看重讲故事,而不是踏实做技术。
人命代价:每起事故都在透支信任
1. 用生命验证的谎言
小米事故遇难者的母亲多次提醒女儿别太相信智能驾驶,但铺天盖地的广告宣传让人产生错觉。类似事件不是个例:去年某品牌车因为自动刹车失灵撞伤行人,厂家只用"系统条件未满足"搪塞。

2. 整个行业遭遇信任危机
调查显示72%消费者认为车企在夸大宣传。虽然理想、小鹏等企业反复强调技术可靠性,但事故频发让消费者越来越警惕。有车主说:"现在看到自动驾驶广告就想到豆腐渣工程。"
3. 责任划分变成糊涂账
法律规定L2级需要司机随时接管,但车企广告总暗示可以放松警惕。真出事了,厂家就说"已经提醒过要接管"。法律专家指出,现有法规根本说不清是车的问题还是人的问题。
解决之道是需要全社会共同行动
1. 政府必须出手整治
- 强制车企标明真实功能:比如写明"L2级辅助驾驶,遇到施工路段必须人工操作"
- 建立广告审核机制:像管药品广告那样管汽车宣传
- 明确事故责任:如果证明是虚假宣传导致事故,车企要负法律责任

2. 消费者要擦亮眼睛
驾校开始增加智能驾驶风险课程,教大家认清技术局限。网友自发组建测评小组,曝光车企宣传与实际的差距。记住这句话:"再智能的机器也不能代替人脑判断。"
3. 企业不能只顾赚钱
部分企业开始投入真技术研发,比如用云端大数据训练系统,而不是只做表面功夫。就像汽车工程师说的:"安全才是最好的广告。"
说说你遇到的智能驾驶问题,或给车企提建议。"用谎言铺路的企业,终将被真相绊倒。"——罗曼·罗兰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