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合作发布作品

    智能驾驶并不等于无人驾驶,小米汽车再陷安全争议!

    不凡船帆rEk头像不凡船帆rEk头像
    不凡船帆rEk7天前

    近日,一段小米汽车车主在智能驾驶模式下睡觉的视频引发热议,公众对自动驾驶安全性的担忧再次升温。小米客服回应称,系统有多次预警机制,若无人接管,车辆将自动减速停车。与此同时,小米SU7(图片|配置|询价)高速事故仍在调查中,市场对小米汽车的安全性关注度持续上升。专家呼吁加强管理,防止车主过度依赖智能驾驶功能。受事故影响,小米股价持续下跌,两天内市值蒸发超1200亿港元。

    小米汽车安全风波:智能驾驶是“黑科技”还是“隐患”?

    近日,一段小米汽车车主在智能驾驶模式下酣睡的视频在网上疯传,让公众对自动驾驶的安全性再次产生疑虑。视频中,车辆正常行驶,但司机双手离开方向盘,甚至直接在驾驶座上睡着。同行友人见状大喊“减速”,试图提醒车辆避让。这一事件迅速登上热搜,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与此同时,小米汽车的另一场风波仍在持续。3月29日,一辆小米SU7在高速公路上发生严重事故,撞上护栏后起火,导致三人死亡。事故的具体原因尚待调查,但小米汽车的安全性能已成为公众热议的话题。受此影响,小米集团股价持续下跌,两天内市值蒸发超1200亿港元。

    智能驾驶究竟有多“智能”?

    针对网传的视频,小米汽车客服回应称,小米的智能驾驶系统要求驾驶员必须保持双手握住方向盘,否则车辆会进行四次逐步增强的警示,提醒司机接管车辆。如果长时间未响应,系统会让车辆缓慢降速直至停车。此外,小米汽车部分车型在方向盘上内置摄像头和触摸传感器,以检测驾驶员是否专心驾驶。

    然而,这一回应并未能平息网友的质疑。很多人认为,即便车辆具备这些安全预警机制,仍然无法避免部分司机的侥幸心理。许多车主对“智能驾驶”过于信赖,甚至误以为可以彻底“解放双手”,导致危险行为的发生。

    实际上,目前大多数汽车厂商的智能驾驶技术仍处于L2级别,也就是“辅助驾驶”阶段,仍然需要驾驶员随时接管车辆。国际智能运载科技协会秘书长张翔指出,一些车企在宣传时过于夸大智能驾驶能力,使用诸如“L2+”“L2.5”甚至“L2.999”这样的概念,误导消费者以为车辆已经接近自动驾驶水平。

    过度依赖智能驾驶的隐患

    近年来,随着自动驾驶技术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汽车品牌推出了智能驾驶功能,如特斯拉的FSD(完全自动驾驶)、蔚来的NOP+、理想的NOA等。然而,许多车主对这些功能的认知存在偏差,甚至把“辅助驾驶”当成了“自动驾驶”,导致一系列危险行为的发生。

    一些案例表明,部分司机在智能驾驶模式下做出危险举动,比如玩手机、看电影,甚至像小米车主那样直接在车上睡觉。这不仅对自身安全构成威胁,也可能危及其他道路使用者。

    智能驾驶技术虽然能够减少一定程度的驾驶负担,但并非“无人驾驶”。它的本质仍然是“辅助”,核心目的是提升行车安全,而不是让司机完全放手不管。如果驾驶员对其依赖过度,反而可能引发更严重的交通事故。

    如何解决司机的依赖问题?

    面对智能驾驶功能的滥用,业内专家认为,除了技术升级,监管措施也必须跟上。汽车专家房力耕表示,政府应当制定更严格的法规,将错误使用智能驾驶功能的行为列入交通违法范畴。例如,将“开车睡觉”与“开车玩手机”同等对待,进行严厉处罚,从而提高司机的安全意识。

    此外,汽车厂商在宣传智能驾驶功能时,也需要更加谨慎和透明。应明确向消费者传达,当前的智能驾驶技术仍属于辅助驾驶,需要人类驾驶员随时保持警觉,而非完全依赖系统。

    在技术层面,车企也可以采取更严格的防范措施。例如,增加驾驶员监测系统(DMS),实时检测司机的状态,一旦发现闭眼时间过长或头部姿态异常,立即触发报警甚至介入刹车。同时,可以限制在智能驾驶模式下播放娱乐内容,以减少司机的分心风险。

    小米汽车的挑战与机遇

    小米汽车作为新晋入局的品牌,SU7的发布无疑吸引了大量关注。然而,随之而来的安全问题和舆论风波也对品牌形象造成了一定影响。从此次事件可以看出,小米汽车在智能驾驶领域仍有不少改进空间。

    当前,小米的重点任务应该是加强安全技术的研发,优化智能驾驶系统,确保其在各种复杂路况下都能安全运行。同时,需要加强用户教育,明确告诉车主,智能驾驶并非“自动驾驶”,不能随意放松警惕。

    另一方面,虽然智能驾驶引发了争议,但不可否认的是,它仍然是未来汽车行业的重要发展方向。如果小米能够在这一领域做出技术突破,并树立良好的安全口碑,未来仍然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


    智能驾驶技术的出现,给人们带来了便利,也带来了新的安全挑战。小米汽车的“睡觉门”事件,再次暴露出人们对智能驾驶技术的误解以及监管体系的漏洞。要想真正实现智能驾驶的安全落地,车企、用户和政府都需要共同努力:车企要提高技术和宣传透明度,用户要保持安全驾驶意识,政府要加强监管措施。只有这样,智能驾驶才能真正成为保障道路安全的利器,而非潜在的隐患。

    次阅读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0

    头像头像
    提交评论
      加载中…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