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合作发布作品

    小米SU7事故引关注,公安部或出台政策限制高速上使用智驾模式!

    飞购科技头像飞购科技头像
    飞购科技04-02

    小米SU7电动车高速碰撞爆燃事件,造成车内三人不幸遇难,再次将智能驾驶安全性推上风口浪尖。事故发生后,网上流传智驾系统在高速场景中的致死率竟比人工驾驶高出3倍!更有传公安部内部数据曝光,或将拟定草案限制智驾模式在高速公路上的使用。这一切是新能源汽车技术的不成熟,还是司机过度信赖智驾功能酿成的悲剧?今天,我们为你揭开真相。


    事故分析:为何小米SU7事故触动全民痛点?

    SU7电动车事故的细节令人震惊:碰撞后车体迅速爆燃,而车门未能及时解锁,车内人员无法逃生。尽管小米官方尚未对事故原因做详细说明,但来自现场的初步信息指向两个核心问题:

    1. 碰撞引发电池模块热失控
    小米SU7搭载了高密度锂电池组,但在剧烈碰撞下,电池保护机制未能奏效,导致高温短路,最终触发爆燃。

    2. 智驾系统未及时识别危险导致追撞
    事故调查显示,SU7在开启智驾模式的情况下,与前方障碍物发生追尾。尽管智驾系统经过广泛测试,但高速复杂路况显然超过了系统的实时判断能力。


    智驾模式暴露的问题:致死率为何比人工驾驶高3倍?

    公安部内部数据显示,近年来涉及智能驾驶的高速事故致死率为0.8‰,而人工驾驶的致死率仅为0.26‰。智能驾驶承诺的“安全保障”为什么会适得其反?其背后存在以下三个致命问题:

    1. 智驾系统“误判场景”
    高速场景复杂,包括动态变化的车道线、大型障碍物、突然加塞的车辆等,智驾系统的判断力还不足以应对所有突发情况。例如,有系统将抛锚货车误认为正常行驶车辆,错失警告时机,导致追尾。

    2. 司机过度依赖,弱化主动反应能力
    许多司机开启智驾模式后,放松警惕甚至开始玩手机,完全依赖系统。然而,智能驾驶实际上仍需驾驶员随时介入,而70%的智驾事故中,驾驶员未能在系统警报后2秒内接管车辆

    3. 技术成熟度与市场宣传脱节
    部分车企在宣传中将智驾功能等同于“自动驾驶”,导致用户对其能力产生不切实际的高期待。然而目前主流智驾技术(L2-L3级别)仅仅是辅助系统,远未达到完全自动驾驶的水平。


    政策草案:限制高速智驾模式,会给行业带来什么?

    面对频发的智驾事故,有传公安部与工信部正在拟定草案,有可能在全国范围内推出限制措施,包括以下条款:

    1. 限制L2及以下智驾功能在高速场景使用
    低级智驾系统的主要功能是车道保持和巡航辅助,但无法确保复杂场景下的安全,草案或规定这类功能仅限城市低速场景使用。

    2. 强制车企为高速智驾加装驾驶监控系统
    未来,高速智驾车可能必须配备驾驶员状态监控系统,一旦检测到司机脱离方向盘或注意力分散,强制关闭智驾模式。

    3. 智驾功能备案及评价体系出台
    草案或要求车企对智驾功能进行强制备案,将技术成熟度分级评价并纳入监管机制,杜绝“技术画饼”和虚假宣传。


    对消费者的影响:智能驾驶还能放心使用吗?

    政策草案的推进,消费者对智能驾驶的期待却陷入两极化:既期待高效安全,又担忧技术漏洞,未来购车选择或将发生重大变化。

    1. 新能源车“智驾卖点”缩水
    限制高速智驾功能,将让消费者重新审视智能驾驶的实际价值。部分消费者甚至可能转向更传统、更低技术依赖的燃油车。

    2. 安全性提升但成本或将增加
    驾驶员监控系统、场景适配技术的强制加装,预计将提升智能汽车的安全性,但也可能让车辆价格进一步上涨。

    3. 消费者需配备智驾知识
    车主未来需经过智能驾驶培训,了解如何与智驾系统协同工作,避免驾驶员自身误操作引发事故。


    结尾互动:

    针对智驾致死率高3倍的争议,你怎么看?你是否支持公安部限制高速智驾模式?未来购车时,你还会信任智能驾驶功能吗?来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


    #小米SU7# #智能驾驶# #新能源车安全# #小米智驾安全# #汽车行业##发优质内容享分成#

    次阅读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0

    头像头像
    提交评论
      加载中…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