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智商税”到“真香”,智驾分级的消费觉醒当比亚迪宣布“天神之眼”覆盖7万-30万级车型,一场关于“智驾是否值得溢价”的争论席卷车圈。本文通过实测对比、成本拆解和用户调研,揭示红标与蓝标的真实差距——那些营销话术不会告诉你的真相。

3万元差价能买来什么?
1:暴雨夜间的环岛通行
红标:激光雷达穿透雨幕,识别200米外障碍物,自动选择最优车道。
蓝标:摄像头受水雾干扰,系统提示“请接管方向盘”概率增加40%。
2:老小区侧方位泊车
红标:代客泊车(AVP)成功率99%,最小泊车间距30cm。
蓝标:需手动调整2-3次,窄路泊车耗时增加50%。
3:城市高峰拥堵路段
红标:自主并线+博弈变道,通行效率比人工驾驶高15%。
蓝标:仅支持车道跟随,频繁加塞场景下易“路怒”。多花3万,买的是极端场景下的“安全感”,但80%用户日常仅用到蓝标功能。
红标的激光雷达+高算力芯片,单车成本增加1.8万元。 红标支持OTA升级城市NOA,而蓝标功能已锁定,未来可能需付费订阅。 二手车市场显示,红标车型保值率比蓝标高5%,但3年车龄差价不足2万。
若年均长途驾驶超1万公里,红标更划算;反之,蓝标+人工接管=理性选择。

选红标的3类人:
1. 科技发烧友:“我可以不用,但你不能没有”。
2. 跨城通勤族:日均高速里程80公里,NOA省力>省油。
3. 新手司机:AEB刹停速度比蓝标高40km/h,安全感溢价无价。
选蓝标的3类人:
1. 精算型车主:“多花3万够充10年电费”。
2. 城区代步族:90%用车场景在摄像头能力范围内。
3. 保守派用户:L2+够用,完全自动驾驶至少等5年。
没有完美答案,只有适配选择
红标与蓝标之争,本质是技术普惠进程中的必然阵痛。当比亚迪用分级策略让智驾走向大众,消费者也需清醒认知:为冗余功能付费,还是为实用主义买单?答案不在参数表,而在你的方向盘之上。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