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镁光灯聚焦的发布会现场,"自动变道""无人泊车"的炫目演示赢得阵阵喝彩,但当用户真正手握方向盘时,藏在用户手册第78页的5号字体却在无声诉说:雨夜路况可能失效、施工路段无法识别、事故责任全由人类承担。这场智能驾驶的科技盛宴,正在用营销的狂欢掩盖安全教育的集体失语。

车企构建的科技神话与冰冷现实之间,横亘着巨大的认知鸿沟。营销话术中"解放双手"的未来图景,与用户手册里"时刻保持注意力"的警示形成荒诞对照;宣称"媲美人类驾驶"的系统能力,在突遇道路标线缺失时却瞬间退化为需要0.5秒接管的"人工智障"。更吊诡的是,当车企用800万像素摄像头、128线激光雷达构筑技术护城河时,对用户的安全教育仍停留在驾校时代的交规考试层面。
这种安全教育的系统性缺失,本质上是商业利益对生命权的傲慢。当"用户日活时长""自动驾驶里程数"成为资本市场估值的重要筹码,详尽的安全警示就可能沦为影响销量的负资产。但科技伦理的底线在于,任何商业创新都不能以公众的认知盲区作为发展代价。就像民航业用200项特情处置训练守护每架航班起降,智能驾驶时代更需要建立刚性的安全教育体系。
重构安全边界需要超越企业自律的制度设计。基础级智驾资质认证应当成为购车前置程序,通过模拟夜间暴雨场景、道路突发障碍等极端情况,让用户切身感受技术边界;进阶级系统应配备生物识别监控,对多次危险操作实施功能锁止;行业共建的驾驶行为特征库,则能通过数据共享构筑安全防护网。这些措施或许会让科技的光环稍显暗淡,但正是这种"不纵容"的态度,才能守护技术向善的初心。
从蒸汽机车需要专人挥动红旗开道,到自动驾驶汽车驰骋公路,人类每次交通革命都伴随着安全认知的革新。当算力替代人眼的时代来临,我们既需要仰望星空的科技创新,更需要脚踏实地的安全教育。

唯有当每个用户都真正理解:智能驾驶不是科幻电影里的终结者,而是需要人机协同的精密系统,这场出行革命才能真正驶向安全的未来。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