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9日晚,安徽德上高速上,一辆小米SU7在碰撞后爆燃,三名年轻女性不幸遇难。72小时后,小米CEO雷军终于发声:“很多问题此刻还没办法回答”,但承诺“不会回避”。这场事故不仅牵动公众神经,更将小米汽车和雷军个人推上风口浪尖——当智能驾驶遇上生命之重,企业该如何平衡技术野心与安全底线?

事故发生时,车辆处于NOA智能辅助驾驶状态,时速116公里。系统检测到障碍物后发出警报并减速,驾驶员接管后仍以97公里时速撞上隔离带,最终车辆起火。雷军坦言,因调查尚未结束且未接触事故车辆,许多关键问题无法解答,但强调“小米绝不回避责任”。然而,遇难者家属质疑:“谁能2秒内切换驾驶状态?智驾系统是否误导了驾驶员?”

小米SU7搭载的AEB(自动紧急制动)功能成为焦点。官方称其工作范围为8-135km/h,但明确表示“不响应锥桶、水马等障碍物”。这与事故中撞击水泥桩的惨烈结果形成反差。专家指出,智能驾驶的责任认定复杂:系统提示后驾驶员能否及时接管?车企是否过度宣传技术可靠性?类似争议在特斯拉等品牌事故中屡见不鲜,但小米作为新入局者,面临的舆论压力更为尖锐。
此前,雷军以“细节控暖男”形象深入人心,用户甚至调侃“300米没摆渡车都能火速道歉”。但此次事故中,他因“调查中”的沉默被批“双标”。网友对比发现:小米股价在回应后持续下跌,宁德时代紧急撇清电池责任。这场危机暴露了企业家IP绑定品牌的风险——当事故发生时,公众矛头直指创始人而非团队。

《自然》杂志研究显示,人类对风险的感知比实际危险高300%。但车企若以“用户过度依赖”为借口,恐难平息质疑。家属呼吁:“小米需要的不只是道歉,而是彻底的安全透明。”正如网友所言:“智能汽车的起跑线不是续航,是安全。”
这场车祸留给社会的,不仅是三条生命的悲剧,更是对技术伦理的拷问。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