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3 月 29 日晚,安徽池州德上高速发生一起重大交通事故。一辆处于 NOA 智能辅助驾驶状态的小米 SU7 标准版以 116km/h 时速行驶,在施工改道路段与水泥隔离桩剧烈碰撞后爆燃,导致车内三人不幸遇难。事故核心争议点迅速聚焦于电池安全性及供应商溯源。
据小米汽车客服证实,SU7 采用差异化电池配置:标准版随机搭载比亚迪弗迪刀片电池或宁德时代电池,Pro 版与 Max 版则全系标配宁德时代电池。这一 "双供应商随机混装" 策略引发行业关注。宁德时代 4 月 2 日火速否认涉事车辆使用其电池,比亚迪客服则表示 "非业务部门无法查询具体信息"。目前事故车辆电池供应商仍存疑,调查结果待官方披露。
同济大学汽车安全技术研究所所长朱西产指出,液态电解液锂电池的内短路风险仍是行业难题。小米宣称的 CTB 一体化电池技术虽通过 14 层物理防护测试,但碰撞后的热失控概率仍无法完全规避。值得注意的是,标准版未配备电芯倒置技术,或导致能量释放路径存在差异。
事故暴露出智能驾驶技术落地的深层矛盾。数据显示,驾驶员在系统发出脱手预警 8 分钟后才接管车辆,最终以 97km/h 时速撞击障碍物。行业专家指出,当前 L3 级辅助驾驶技术存在 "过度营销" 嫌疑,消费者对系统依赖与实际风险认知严重失衡。这起事件或将加速行业对智能驾驶分级标准的重新界定。
事件对供应链企业产生连锁反应。宁德时代股价受消息提振,而小米港股两日累计跌幅超 6%。更值得关注的是,美的集团在事故前完成对小米十年持股清仓,套现 18.38 亿元,虽称 "正常投资操作",仍引发市场对科技企业跨界造车的风险担忧。
此次事件为新能源汽车安全敲响警钟。短期来看,电池供应商溯源、智能驾驶技术规范、企业信息透明度将成为监管重点。长期而言,车企需在技术创新与用户教育间找到平衡点,避免因过度宣传引发信任危机。随着调查深入,或将推动行业建立更严格的碰撞测试标准与电池安全认证体系。
小米 SU7 事故不仅是单一产品的安全事故,更是智能电动汽车时代的重要转折点。唯有以技术敬畏之心重构产业逻辑,才能真正实现 "科技以人为本" 的发展愿景。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