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9日,小米SU7(图片|配置|询价)在高速碰撞后爆燃致三人遇难,事故揭示多重技术与管理隐患。技术层面,NOA智能驾驶系统存在致命缺陷:仅依赖视觉与毫米波雷达,夜间对静态障碍物(如水泥桩)识别能力不足,系统预警至碰撞仅2-4秒,远低于人类平均反应时间(约2.3秒) 。AEB功能未触发紧急制动,暴露功能场景局限性 。碰撞后电池爆燃及车门锁死问题凸显防护短板,应急机械拉手设计或因撞击失效,逃生通道受阻 。
管理层面,小米危机应对暴露人文关怀缺失:事故后四天未主动联系家属,数据披露避重就轻,舆论质疑其“用技术合规替代责任担当” 。用户教育不足问题突出,部分驾驶员误将L2级辅助驾驶等同于自动驾驶,企业过度营销技术能力而忽视风险提示 。行业监管亦需完善,现行标准对碰撞后车门解锁、电池防火等要求不足,数据黑箱问题加剧责任认定争议 。
此次事故敲响警钟:智能汽车发展需以安全为底线,技术迭代须与责任伦理同步,企业更需平衡创新与用户生命权保障。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