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合作发布作品

    小米SU7事故背后:雷军的承诺与公众的期待

    2025年3月29日晚,安徽铜陵高速发生了一起令人痛心的车祸。一辆小米SU7(图片|配置|询价)在行驶中撞击隔离带水泥桩后爆燃,导致三名年轻女孩不幸遇难。事故发生后,舆论迅速发酵,质疑声直指小米汽车的主动安全性能和事故处理态度。4月1日晚,雷军通过微博正式回应,试图解答公众的疑问,但这场悲剧留下的反思远未结束。


    事故回顾:速度、系统与致命撞击

    根据小米公布的初步信息,事发时车辆处于NOA(智能辅助驾驶)状态,以116km/h的时速行驶。系统检测到障碍物后发出预警并减速至约97km/h,随后驾驶员接管车辆,但仍未能避免与隔离带水泥桩的猛烈碰撞。事故后车辆起火,小米推测是撞击导致整车系统严重受损,而非网传的“自燃”。


    然而,公众最关心的几个问题仍悬而未决:

    1. 车门是否解锁? 家属质疑碰撞后车门无法打开,但小米表示尚未接触事故车辆,无法确认车门状态。

    2. AEB为何未起作用?小米解释,SU7标准版的AEB功能设计为识别车辆、行人等目标,但对锥桶、水马等静态障碍物无响应能力。这与行业主流方案一致,但也暴露了技术局限性。

    3. 超速与路况责任?事发路段因施工改道,驾驶员在接管后是否因路况复杂或操作失误导致事故,仍需警方进一步调查。


    雷军的“不回避”承诺:诚意与行动的距离

    面对舆论压力,雷军在声明中多次强调“不会回避责任”,并透露小米已成立专项小组,30日赶赴现场,31日提交车辆数据配合调查。但家属在微博喊话“希望说到做到”,折射出企业对沟通效率的不足——小米曾尝试4月1日与家属会面,却因“等待警方通知”未能实现。


    此外,事故车辆尚未移交小米检测,导致关键问题(如电池安全、车门设计)仍缺乏结论。这种“信息真空”加剧了公众焦虑,也考验着企业的透明度。


    行业启示:智能驾驶的信任危机

    此次事故暴露了智能辅助驾驶系统的软肋:NOA在复杂路况下的应对能力、AEB的识别范围,以及人机交接的“1秒空白期”。当驾驶员过度依赖系统时,突发状况下的反应时间可能成为生死关键。


    小米的回应虽未推卸责任,但强调“行业同配置AEB功能类似”的说辞,反而引发更深层质疑:当技术标准无法覆盖真实风险时,车企是否应主动突破行业常规?这或许将成为新能源汽车安全竞赛的下一个焦点。


    最后:安全没有“标准答案”

    雷军说:“我们会用行动回答大家的问题。”这场悲剧的最终调查结果,或将影响消费者对小米汽车乃至整个行业的信任。对于企业而言,比回应速度更重要的是,能否从技术到服务重建“安全防线”——毕竟,生命经不起任何“行业惯例”的妥协。

    次阅读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0

    头像头像
    提交评论
      加载中…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