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车淘汰赛愈演愈烈

在当下的汽车市场中,新能源汽车领域的竞争可谓是如火如荼,淘汰赛正在不断升级。比亚迪作为行业内的巨头,展现出了强大的实力,2025 年 2 月共售出 322,846 辆,同比增长 164%,乘用车 31.8 万辆,同比增长 161.4% ,乘用车海外销量为 67,025 辆 ,以绝对优势稳居销量榜首,其在海外市场的拓展也十分顺利,有望形成 “国内 + 海外” 双轮驱动的增长模式。
小鹏汽车同样表现亮眼,2 月交付新车 30,453 台,同比增长 570%,环比微增 0.34%,已连续 4 个月交付量突破 3 万台 ,凭借新车型和智能驾驶技术的优势,成功回到舞台中央。还有零跑汽车销量暴涨 285%;小米 SU7 则凭借连续 5 个月稳居 2 万 + 的表现紧追不舍。
然而,并非所有车企都能在这场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进入 2024 年以来,部分造车新势力由于销量不佳,出现资金链断裂问题,直至面临品牌难以为继的困境。曾贵为造车新势力 “四小龙” 之一的威马汽车走向破产,全国销售和服务中心陆续关停,11 万车主的售后成了难题。华人运通投资有限公司旗下高合汽车也陷入经营困境,工厂停工停产,交付门店关闭。
极越汽车的处境也十分艰难,从 2024 年 12 月 10 日爆出 “原地解散”,到 12 日极越汽车 CEO 夏一平被围堵,再到 16 日公司位于重庆最大的汽博中心门店被封,短短几天时间就陷入艰难时刻,让车主们措手不及,爱车瞬间变成了 “烂尾车”。哪吒汽车今年多次被传经营不善,未公布 10 月和 11 月交付数据,其母公司因合同纠纷被起诉 ,12 月 6 日,哪吒汽车 CEO 换人,方运舟兼任并发布全员信,规划未来发展。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整个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竞争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随着市场的逐渐成熟,消费者的需求也变得更加多样化和理性,他们不仅关注车辆的价格、续航里程,对车辆的品质、智能化程度、售后服务等方面也有了更高的要求。这就使得车企们必须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实力,才能在市场中获得一席之地。而固态电池作为一项具有颠覆性潜力的技术,无疑将在这场淘汰赛中扮演重要角色,它的出现或许会成为改写竞争格局的关键因素。

固态电池:改变游戏规则的 “秘密武器”
在新能源汽车的激烈竞争中,固态电池作为一项极具潜力的技术,正逐渐崭露头角,被视为改变游戏规则的 “秘密武器”。与传统的液态锂电池相比,固态电池在多个关键性能指标上具有显著优势,这些优势不仅能够解决当前新能源车面临的诸多痛点,还将为整个行业带来全新的发展机遇。
固态电池最引人注目的优势之一就是其超高的能量密度。目前市面上主流的磷酸铁锂电池能量密度一般在 100 - 160Wh/kg,三元锂电池的能量密度在 150 - 250Wh/kg 左右,而太蓝新能源推出的固态电池,单体容量 20Ah,实测能量密度高达 720Wh/kg ,这意味着在相同的重量或体积下,固态电池能够储存更多的能量,从而大幅提升新能源汽车的续航里程。梅赛德斯 - 奔驰搭载全固态电池的纯电 EQS 测试车型,在路测中续航里程较以往增加了 25%,单次充电即可行驶超过 1000 公里,这一数据直观地展示了固态电池在解决续航问题上的巨大潜力。对于消费者来说,续航里程的提升能够有效减少里程焦虑,让新能源汽车的使用更加便捷,无论是日常通勤还是长途旅行,都能更加安心。
安全性也是固态电池的一大亮点。传统液态锂电池使用的电解液是可燃的,在发生短路或受到穿刺等情况时,电池有起火的风险,这给新能源汽车的安全使用带来了隐患。而固态电池采用固态电解质来传导锂离子,不含易燃易爆的成分,从根源上消除了安全隐患。即使在受到意外损伤时,固态电池也不易引发火灾,为车内人员提供了更高的安全保障。这一优势对于提升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信任度至关重要,尤其是在近年来新能源汽车火灾事故频发的背景下,固态电池的安全性无疑成为了其吸引消费者的重要卖点。
此外,固态电池还具有长循环寿命的特点。通过改进电解质结构,固态电池减少了锂离子在充放电过程中的损耗,从而实现了更高的循环寿命,部分固态电池的循环寿命甚至可以达到 45,000 次,远超传统电池。这不仅降低了消费者更换电池的成本和频率,也有利于提高新能源汽车的整体保值率。同时,固态电池在快速充电能力、设计灵活性以及宽工作温度范围等方面也表现出色。它能够在短时间内快速充电,满足消费者对快速补充能量的需求;其结构设计更加灵活,可以适应不同车型的需求;在极端气候条件下,无论是高温还是低温,固态电池的性能都能保持相对稳定,避免了传统电池在低温下性能大幅下降的问题。
固态电池凭借其高能量密度、高安全性、长循环寿命等诸多优势,为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和可能。它有望解决当前新能源车续航、安全等痛点,成为车企在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的关键。随着各大车企和电池企业纷纷加大在固态电池领域的研发和投入,固态电池的产业化进程正在不断加速,一场围绕固态电池的技术竞赛已经悄然拉开帷幕。
车企固态电池竞赛现状
随着固态电池技术优势的逐渐凸显,全球各大车企纷纷加快在这一领域的布局,一场激烈的固态电池竞赛已经全面打响。无论是国外的老牌车企,还是国内的新能源汽车新势力,都在固态电池的研发和量产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资源,力求在这场技术革命中抢占先机。


国外车企的布局与进展
丰田作为汽车行业的巨头,在固态电池领域的布局可谓是早有谋划。自 2008 年起,丰田就开始了固态电池的相关研究,经过多年的技术积累,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果。2024 年 11 月 19 日,丰田官网更新内容显示其研发的高性能固态电池已获得日本经济产业省的认定,这意味着丰田自研自产电池即将进入量产阶段。丰田计划在 2026 年开始逐步实施量产计划,初期产能有限,但在 2027 - 2028 年间会逐步扩大产能,展望 2030 年之后,将启动大规模生产,目标是实现年产量 9GWh 。丰田的全固态电池采用纯固态电解质,有效降低了电池短路和漏液的风险,充电速度快,仅需 10 分钟即可充满,续航里程可达 1000km,甚至有望超过 1200km,这些优异的性能指标无疑将使丰田在未来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中占据有利地位。
宝马也在固态电池技术研发上取得了显著进展。宝马已与美国固态电池制造商 Solid Power 合作,致力于开发适用于未来电动汽车的固态电池技术。据外媒报道,宝马正在研发一种更先进的锂离子电池,该电池将采用固体电解质代替现有电解质,更加轻便、安全、致密,预计首款搭载固态电池的车型将在 2033 年左右推出。虽然宝马的量产时间表相对较晚,但其在技术研发上的投入和努力不容小觑,其固态电池预计能量密度超过 400Wh/kg,几乎是现有三元锂电池的两倍,并且在低温环境下的耐受性更强,能够有效解决电动车电池在寒冷气候下的性能问题。
梅赛德斯 - 奔驰与美国电池初创公司 Factorial Energy 合作开发的新型全固态电池技术同样取得了突破。他们共同开发的新型固态电池被命名为 “Solstice”,相比液体锂电池,Solstice 可以使电池重量减少约 40%,并且在同等体积下能让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提升 80%,使其续航里程突破 1000 公里,预计将在 2030 年前实现量产。目前这款电池正处于测试阶段,一旦量产,将为奔驰的新能源汽车产品线注入强大的竞争力。


国内车企的奋起直追
在国外车企积极布局固态电池的同时,国内车企也不甘落后,奋起直追。比亚迪作为国内新能源汽车的领军企业,在固态电池领域的研发成果备受关注。比亚迪早在 2016 年以前就开始投入固态锂电池的研究工作,截至 2024 年,已经下线(中试)60ah 全固态电池。比亚迪计划于 2027 年启动全固态电池的批量示范装车应用,2030 年后实现大规模上车。比亚迪的全固态电池采用硫化物电解质路线,电芯级能量密度达到 400Wh/kg,体积比能量密度为 800Wh/L,电池包能量密度超过 280Wh/kg,车辆续航将超过 1000km,并且支持快充,安全性也通过了针刺、热箱等极端测试,循环寿命更是高达 10000 次,远超传统三元锂电池。
长安汽车在固态电池领域也有着明确的规划和目标。根据长安汽车的 “香格里拉” 计划,公司将加快推进电池技术的应用,预计在 2027 年实现全固态电池装车验证,并计划在 2030 年实现全固态电池的量产装车。长安汽车还表示,具备成本、质量、性能优势的固态电池汽车产品将会在 2030 年后实现大规模商用。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长安汽车不断加大在电池研发上的投入,已组建的电池研究院拥有 1200 多名专业人才,并计划投资 100 亿元,进一步扩充电池研发团队,到 2024 年达到 3000 人规模 。此外,长安汽车还在探索锂硫电池和金属电池等新型电池技术,期望能量密度能够达到 1300 - 1500Wh/kg,为 2035 年的应用做好准备。
蔚来汽车在固态电池领域同样取得了重要进展。2023 年 12 月,蔚来董事长李斌亲自测试了装载于智能纯电动车 ET7 的半固态电池包的千里续航能力,引发广泛关注。这款 150 度的电池包为国内乘用车量产最大容量,采用了蔚来汽车与卫蓝新能源合作开发的半固态软包电芯,单电芯能量密度为 360Wh/kg,整包能量密度 260Wh/kg 。电池具有超强的冷却效率,采用了 44 块大面积水冷板设计,降温强于普通电池 6 倍,电池包的体积利用率达到了 77%,通过换电体系实现了电池模块尺寸标准统一。在热管理和安全设计上,全灌封设计、全方位阻火设计,以及特殊型材阻火器结构做到定向喷发,实现无热蔓延设计。虽然蔚来的电池目前还属于半固态电池,但已经在能量密度和安全性等方面展现出了强大的竞争力,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未来有望在固态电池领域取得更大的突破。
国内外车企在固态电池领域的竞争日益激烈,各自凭借自身的技术优势和资源投入,加快研发和量产步伐。这场竞赛不仅关乎企业自身的发展,也将深刻影响整个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未来走向。无论是国外车企的先发优势,还是国内车企的后发赶超,都为固态电池技术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也让人们对未来新能源汽车的性能提升充满了期待。

决定胜负的关键因素
在这场激烈的固态电池竞赛中,诸多因素将共同影响着车企的成败,而技术研发实力、供应链整合能力以及市场推广与品牌影响力这三大因素,无疑是决定车企能否笑到最后的关键所在。
技术研发实力
技术研发实力是车企在固态电池领域取得突破的核心竞争力。固态电池技术仍面临着诸多技术瓶颈,如固态电解质的离子电导率、固固界面兼容性、电池的循环寿命和倍率性能等问题,都需要通过持续的研发投入和技术创新来解决。只有具备强大技术研发实力的车企,才能够在这些关键技术问题上取得突破,实现固态电池的性能提升和成本降低。
比亚迪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其累计研发投入超 1600 亿,技术研发人员近 11 万人 ,堪称全球研发人员最多的车企。正是凭借着如此强大的研发实力,比亚迪在固态电池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果。截至 2024 年,比亚迪已经下线(中试)60ah 全固态电池,计划于 2027 年启动全固态电池的批量示范装车应用,2030 年后实现大规模上车。其全固态电池采用硫化物电解质路线,电芯级能量密度达到 400Wh/kg,体积比能量密度为 800Wh/L,电池包能量密度超过 280Wh/kg,车辆续航将超过 1000km,并且支持快充,安全性也通过了针刺、热箱等极端测试,循环寿命更是高达 10000 次,远超传统三元锂电池。
供应链整合能力
供应链整合能力对于车企在固态电池时代的发展同样至关重要。固态电池的生产需要多种关键原材料,如锂、钴、镍等,这些原材料的供应稳定性和价格波动直接影响着电池的生产成本和生产效率。同时,固态电池的生产工艺和设备与传统电池也有所不同,需要车企与供应商紧密合作,共同优化生产流程,提高生产效率。
以比亚迪为例,目前已经形成了上、中、下游全产业链闭环,核心零部件基本达到自产自研自供水平。比亚迪曾在互动平台称:“公司从自身业务出发,依托对全产业链的深刻理解和技术积累,进一步深化在新能源汽车电动化、智能化等相关领域的布局,保障供应链重点环节稳定安全。” 这种强大的供应链整合能力,使得比亚迪在面对原材料价格波动和市场需求变化时,能够更好地控制成本,保障生产的稳定进行,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
市场推广与品牌影响力
在技术和产品具备竞争力的基础上,市场推广与品牌影响力将成为决定产品市场表现的关键因素。消费者对于新能源汽车的认知和接受程度,很大程度上受到品牌形象和市场推广策略的影响。一个具有良好品牌形象和广泛市场影响力的车企,能够更容易获得消费者的信任和认可,从而提高产品的销量和市场份额。
比亚迪与《黑神话:悟空》的联名营销就取得了显著成效。二者的产品开发设计理念中,均有诸多元素源自中国传统文化,展现出了东方审美、中国科技的一流水准,这是技术自信,亦是文化自信。通过线下巡展、城市领航测试等方式,展现国潮文化与科技融合的魅力,成功吸引了消费者的关注,提升了品牌形象和产品的市场影响力。
技术研发实力、供应链整合能力以及市场推广与品牌影响力,这三大因素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共同决定着车企在固态电池竞赛中的胜负。在未来的发展中,车企需要在这三个方面持续发力,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实力,才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成为新能源汽车淘汰赛中的最终赢家。

最终赢家花落谁家?
固态电池的量产在即,无疑给新能源汽车市场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和机遇,也让这场淘汰赛的竞争更加激烈。在这场关乎未来行业格局的竞赛中,虽然最终的赢家尚未揭晓,但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那些在技术研发、供应链整合以及市场推广与品牌影响力等方面具备强大实力的车企,更有可能在这场激烈的角逐中脱颖而出,笑到最后。
技术研发实力是车企在固态电池领域取得突破的关键。面对固态电池技术的诸多瓶颈,只有持续投入研发资源,不断进行技术创新,才能实现性能的提升和成本的降低。比亚迪凭借其近 11 万技术研发人员和超 1600 亿的累计研发投入,在固态电池技术上取得了显著成果,为其未来的市场竞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强大的供应链整合能力则是保障车企稳定生产和成本控制的重要因素。在原材料供应不稳定、价格波动频繁的情况下,能够实现核心零部件自产自研自供,与供应商紧密合作,优化生产流程的车企,将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动。比亚迪形成的全产业链闭环,使其在面对市场变化时能够游刃有余。
市场推广与品牌影响力同样不容忽视。在产品同质化日益严重的今天,如何让消费者认识、认可并选择自己的产品,是车企面临的重要挑战。通过有效的市场推广策略,塑造良好的品牌形象,能够吸引消费者的关注,提高产品的市场份额。比亚迪与《黑神话:悟空》的联名营销,就是一次成功的市场推广案例,提升了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新能源汽车淘汰赛的升级,固态电池量产的临近,让我们见证了行业的快速发展和变革。未来,随着固态电池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应用,新能源汽车市场必将迎来更加精彩的竞争格局。无论最终的赢家是谁,这场竞赛都将推动整个行业向更高水平发展,为消费者带来更加优质、高效、安全的新能源汽车产品。让我们拭目以待,共同关注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未来发展。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