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9日22时44分,一辆小米SU7标准版在德上高速公路池祁段行驶过程中遭遇严重交通事故,导致车内三人直接死亡的悲剧。该事件瞬间在网络炸锅,目前大家讨论的话题主要围绕AEB,车门锁,电芯技术等。这让我们不得不深思新能源车的安全问题。

特斯拉一直被认为是全世界最安全的车。我们经常会刷到特斯拉翻滚悬崖,车主毫发无伤;特斯拉高速碰撞腾空翻滚落地,车主自己开车门下车等案例。就在小米SU7热点还不断升温的时候,特斯拉官微转发全球副总裁陶琳31日微博发文,陶琳强调“特斯拉在汽车设计和制造过程中始终将安全放在首位,致力于打造最安全的智能汽车。”那么特斯拉为了这个目标都付出了哪些努力?

特斯拉主动安全系统技术参数曝光

特斯拉视觉网络配置8个摄像头单元,水平视场角覆盖360度空间。毫米波雷达工作频率76-77GHz,最大探测距离160米。FSD芯片集成120亿个晶体管,单芯片算力72TOPS。车辆神经网络每秒钟处理2300帧图像数据,系统决策延迟低于120毫秒。美国高速公路安全保险协会统计显示,Autopilot系统使车道偏离事故减少45%。自动紧急制动系统在时速60公里内实现100%有效制动距离。云端数据库每月新增4.2亿英里驾驶数据,算法模型每14天迭代更新。2023年软件版本2023.26.9升级新增7项碰撞预警功能。真正意义的实现了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特斯拉车身结构安全验证数据曝光

Model Y车架使用9%硼钢材料,屈服强度达到1500MPa。前防撞梁截面厚度3.2毫米,碰撞能量吸收效率提升37%。车顶静压测试承受力峰值160kN,超越美国联邦标准32%。电池包防护框架设置3层缓冲结构,侧向冲击载荷分散率83%。侧门防撞梁截面惯性矩提升至6500mm⁴,车门铰链强度测试负荷值12kN。电池管理系统在300微秒内完成高压断电操作,绝缘监测精度±0.5V。欧洲监管机构记录显示,Model 3(图片|配置|询价)在50km/h追尾测试中燃油系统完整性保持率100%。这就是钢铁侠的身板。
特斯拉超高要求的生产质量控制标准曝光

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焊接车间配置32台库卡机器人,定位精度±0.15毫米。车身间隙面差检测标准设定为±0.3毫米,超出行业常规±0.5毫米要求。电池模组焊接合格率监控阈值99.992%,X光检测频率每15分钟抽检。转向系统双电机冗余架构切换响应时间180毫秒,控制系统时钟同步误差<1μs。车辆总线网络传输速率提升至10Mbps,信号完整性测试通过率100%。测试场设置16种极端天气模拟设备,车辆完成-30℃冷启动测试次数超过2000次。高压线束绝缘层耐压等级设定为5000VAC,超出国标3000VAC要求。有了上面这些超级苛刻的技术要求保障,车主的用车安全才可以得到真正的保障。
“完美战车”还是存在技术争议与责任边界
就是这么一台安全系数超高的车,目前也还是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比如,美国国家运输安全委员会事故调查显示,Autopilot系统在逆光条件下存在13%的识别失误率;德国联邦机动车运输管理局测试发现,自动转向系统在车道线模糊路段的维持精度下降28%;欧盟新车安全评鉴协会提出,现有碰撞测试规程未涵盖电池热失控连锁反应场景;日本国土交通省要求公开神经网络决策权重分布参数等等的问题。
那么在我国新能源高速发展的今天,智能驾驶系统是否需要第三方机构实施实时算法验证?车辆控制系统是否应该强制安装多传感器交叉校验模块?制造商是否有义务公开事故场景下的完整系统日志数据?都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希望我们国内各大新能源车企,在不断追求科技,舒适,低价格的路上,明白安全才更应该得到重视,毕竟对于普通家庭的用户而言,“安全才是最大的豪华。”最后我们一起为中国新能源车企们加油!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