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9日晚,一辆小米SU7标准版在安徽铜陵枞阳高速发生严重交通事故。据官方通报,事故造成车内3名乘员遇难,车辆撞击后起火燃烧,车头损毁严重。这起事件因涉及智能辅助驾驶系统(NOA)的使用及车辆安全设计问题,迅速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事件还原:高速惊魂与争议焦点
根据小米公司4月1日发布的行车数据摘要,事故发生前车辆以116km/h时速行驶在NOA智能辅助驾驶模式下。系统在22:44:24检测到前方障碍物并发出风险提示,但仅1秒后驾驶员接管车辆时,车速仍达97km/h。随后车辆与隔离带水泥桩剧烈碰撞,碰撞后系统触发Ecall紧急呼叫,但最终未能避免悲剧。目击者称,事故现场火势迅猛,救援人员难以靠近,车体被烧至仅剩骨架。

家属质疑与车企回应
遇难者家属通过社交媒体公开控诉,称“车门因电路故障无法解锁,导致逃生通道被切断”,并质疑车辆电池安全设计存在缺陷。对此,小米汽车工作人员回应称,车辆配备机械应急拉手,即使断电也可手动解锁车门,但该装置位于车门储物格下方,非车主驾驶可能影响使用效率。小米同时强调,已提交完整行车数据至警方,并成立专项小组协助善后。

技术争议:智能驾驶与安全冗余
事故暴露出L2级辅助驾驶系统的局限性。根据《智能网联汽车自动驾驶系统通用技术要求》,驾驶员接管请求应预留至少10秒反应时间,但此次事故中系统仅提供2秒缓冲。专家指出,小米SU7标准版未搭载激光雷达,依赖纯视觉方案在夜间场景下存在感知延迟风险,而高配车型虽配备激光雷达,但此次事故车辆未涉及。此外,电池安全问题亦受关注,尽管小米宣称采用电芯倒置技术,但标准版未配置该功能。
法律与行业反思
北京策略律师事务所张烨阳分析,若事故因车辆系统缺陷导致,小米或需承担产品责任;若驾驶员未充分接管,则可能负主要责任。陕西海普睿诚律师事务所郭永林强调,L2级辅助驾驶的“人机共驾”特性要求车企完善风险提示,避免过度宣传技术能力。铜陵市已成立工作组调查事故,结果公布前各方需保持耐心。
目前,小米集团股价因事件影响单日下跌5.49%,市值蒸发近700亿港元。这起事故不仅是对小米汽车安全性的考验,更折射出智能电动车行业在技术迭代与安全验证之间的深层矛盾。公众期待权威调查结果,也呼吁车企在追求创新的同时筑牢安全底线。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