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合作发布作品

    “智驾神话”!小米SU7高速爆燃3人死亡“失灵的安全”谁来买单?

    醉美轩头像醉美轩头像
    醉美轩04-01


    导语:

    2025年3月29日22时44分,一辆搭载NOA智能辅助驾驶系统的小米SU7在德上高速公路池祁段发生致命事故。车辆在检测到施工路障后仅提前1秒发出警报,驾驶员接管后仍以97km/h撞上隔离带,随后爆燃致3名女大学生身亡。这场悲剧不仅撕开了新能源车企“技术堆砌”的遮羞布,更暴露出小米在性能轿车狂热营销下对安全底线的漠视。

    一、致命1秒:智驾系统为何在关键时刻“掉链子”?

    小米官方数据显示,事故前车辆以116km/h巡航,系统在碰撞前2秒(22:44:24)才发出“前方障碍”提示,驾驶员接管后仅1秒便发生碰撞。这种“极限反应”暴露了三大问题:

    1. 感知延迟:号称“端到端智驾”的小米SU7配备11颗摄像头和激光雷达,却未能提前识别施工改道这类常见场景。对比特斯拉FSD或华为ADS,同类场景通常提前5-10秒预警。

    2. 算法缺陷:系统减速后仍保留97km/h的高速撞击能量,说明紧急制动逻辑存在漏洞。此前已有50余起车主投诉高速智驾突然退出、制动失效。

    3. 人机交互失败:1秒接管时间远低于人类平均反应速度(1.5秒以上),变相将责任甩锅给驾驶员。

    二、性能轿车的安全悖论:小米的“速度崇拜”与“生命代价”

    雷军曾高调宣传SU7的“2.78秒破百”性能,却对安全设计避重就轻:

    电池安全成疑:事故中电池爆燃致全车焚毁,与小米宣传的“防弹涂层电池”形成讽刺对比。此前多起新能源车起火案例表明,高能量密度电池需更强被动防护,但SU7为减重可能牺牲结构强度。

    逃生机制缺失:碰撞后车门疑似锁死,三名乘员无一逃出。传统燃油车碰撞后会自动解锁,而小米未公布相关设计细节。

    营销误导:小米将辅助驾驶包装成“全场景自动驾驶”,导致用户高估系统能力。事故前车主群中甚至流传“车内睡觉”视频。

    三、行业乱象:当“技术内卷”沦为“安全谋杀”

    这场事故折射出新能源行业的集体迷失:

    1. 参数竞赛>实际安全:车企热衷堆砌激光雷达数量、算力TOPS,却忽视基础AEB(自动紧急制动)的可靠性。小米SU7的70余起自动泊车事故证明,花哨功能不如扎实的底层逻辑。

    2. 互联网思维反噬:小米用“快速迭代”开发手机的模式造车,但汽车代码错误直接关乎生命。工信部已调查其是否违规使用非车规级芯片。

    3. 监管滞后:目前国内对智驾系统责任界定模糊,车企常以“驾驶员最终负责”免责。此次事故或推动NOA功能强制纳入碰撞测试标准。

    四、哀悼与反思:技术不应以鲜血为代价

    三位女孩的生命定格在赶考路上,她们本该拥有无限未来。当我们为“智能驾驶”欢呼时,请记住:

    任何技术都该敬畏生命,而非成为财报上的销量数字;

    消费者需警惕“科技光环”,方向盘后的责任无法外包给算法;

    车企必须回归本质:一辆车首先该是安全的交通工具,其次才是智能玩具。

    结语:

    小米SU7的事故不是第一起,也不会是最后一起。只有当行业停止鼓吹“自动驾驶”、用户放下盲目信任、监管举起铁拳时,“智能出行”才配得上“进步”二字。此刻,我们哀悼逝者,更需追问:下一个牺牲者会是谁?

    数据来源:腾讯新闻、观察者网、汽车投诉网等公开报道#自动驾驶车辆发生交通事故谁担责##小米汽车##新能源汽车燃烧#

    次阅读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0

    头像头像
    提交评论
      加载中…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