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日,恒大汽车(00708.HK)发布公告称,其港股自上午9时起暂停买卖,同时延迟刊发2024年度业绩报告。这一动作标志着这家曾宣称“三年超越特斯拉”的新能源车企正式步入破产清算程序,其跨界造车的野心最终在资金链断裂与经营困境中画上句点。

停牌导火索:资金枯竭致年报“难产”
恒大汽车在公告中坦言,自2025年2月3日以来,公司未能引入战略投资者或买家以缓解流动性危机,导致审计机构无法开展2024年度的现场审计工作。目前集团持有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仅能维持基本运营活动,例如厂房和设备维护,但已无力支付审计费用及其他关键服务。
财务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恒大汽车营收同比暴跌75%至3838万元,净亏损高达202.56亿元,而截至2024年6月底,其现金及等价物仅剩5496万元。资产负债率更攀升至208%,总负债达725.43亿元。

破产清算程序启动,跨界造车模式遭质疑
上海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已于3月26日裁定受理恒大汽车附属公司——恒大恒驰新能源汽车(上海)有限公司的破产清算申请,并指定管理人推进程序。这一裁定直接触发了港股停牌机制。
值得注意的是,恒大汽车的经营乱象此前已现端倪。审计机构曾揭露其财务异常,包括设备采购重复记账、补贴申请数据存疑,以及部分收购资金流向不明。更讽刺的是,部分高价采购的生产设备长期闲置甚至未拆封,暴露出其作为“跨界玩家”在制造业管理上的严重短板。

股价过山车与市场传言搅动
停牌前一周,恒大汽车股价经历剧烈波动。3月26日,其港股一度暴涨236%,收盘仍涨74.79%,成交额超2500万港元。市场传言“广汽旗下华望汽车将收购南沙工厂”,但广汽集团迅速辟谣,称从未与恒大接触。次日股价随即暴跌20%,凸显市场信心脆弱。

行业反思:资本游戏难撼汽车工业壁垒
恒大汽车的崩塌引发行业对跨界造车模式的深度反思。分析指出,汽车工业作为技术密集型产业,需长期研发投入与产业积累。恒大集团以房地产为主业,缺乏核心技术储备与产业链整合能力,其“赚快钱”思维与汽车产业所需的“长期主义”背道而驰。
此外,恒大汽车仍有超1300名用户,破产清算后售后服务恐成难题,进一步削弱消费者对跨界品牌的信任。

未来展望:行业洗牌加速
恒大汽车的失败为新能源汽车行业敲响警钟。随着市场竞争加剧,缺乏核心技术、依赖资本输血的企业将加速出局。行业专家呼吁,中国汽车产业需从规模扩张转向技术深耕,培育具备可持续竞争力的“硬核”企业,而非追逐短期资本红利。

目前,恒大汽车仍在尝试寻找战略投资者,但市场对其重组前景普遍持悲观态度。这场千亿造车梦的落幕,或将成为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史上最具警示意义的案例之一。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