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车安全神话,缘何被速度击穿?
2025年3月29日深夜,安徽德上高速上,一辆小米SU7(图片|配置|询价)在剧烈碰撞后爆燃,车头瞬间被火焰吞噬。车内三名年轻乘客因车门锁死、电池爆燃被困,最终不幸遇难。这场被网友称为“电车版杭州保姆纵火案”的悲剧,不仅撕开了新能源汽车的安全隐患,更将小米汽车推至舆论的风暴中心。

图片信息来源于网络
一、事故细节:技术缺陷与应急设计的致命漏洞
根据官方通报,事故车辆为小米SU7标准版(21.59万元起售,销量主力车型),事发时处于NOA智能辅助驾驶状态,时速达116km/h。碰撞后,系统虽发出多次预警,但最终未能避免撞击。更令人揪心的是,车门在碰撞后锁死,导致黄金救援时间内乘客无法逃生。家属质疑:“为何电子锁死的车门无法通过机械方式开启?”这与此前蔚来、问界等品牌因断电导致车门无法开启的案例如出一辙,暴露出新能源汽车应急设计的行业通病。
从技术层面看,SU7标准版采用400V平台电池,散热效率低于800V车型,极端工况下更易热失控。事故中,电池包被穿刺后引发链式反应,火焰直逼乘员舱,其宣称的“六维安全架构”和“电芯倒置”技术未能发挥作用。更讽刺的是,SU7交付以来已发生17起智驾故障事件,涉及自动泊车失灵、紧急制动失效等问题,而此次事故中AEB系统实际有效速度仅85km/h,与宣传的120km/h严重不符。
二、官方回应:速度与责任的失衡
事故发生后,小米迅速成立工作组并发布声明,但内容被指“避重就轻”。声明中反复强调“配合调查”,却对事故核心原因(如电池爆燃机制、车门锁死逻辑)三缄其口,仅透露事故车辆为“标准版”以转移舆论对高配车型安全性的质疑。网友直言:“‘配合调查’说了八遍,事故原因一句不提!”

图片信息来源于网络
值得注意的是,小米SU7自2024年上市以来,以“年轻人的第一辆电动轿跑”为卖点,创下最快交付10万辆、单月2.9万辆的销售神话。然而,速度背后暗藏隐患:项目周期压缩至传统车企的1/3,测试数据“美化”成行业潜规则,智驾系统起步晚且被诟病“阉割版”。此次事故恰逢小米SU7 Utra(52万元高性能版)即将上市之际,信任危机或对其品牌造成深远冲击。
三、行业警示:安全红线不容逾越
应急管理部数据显示,2023年新能源汽车火灾中,67%由电池热失控引发,碰撞后次生灾害尤为致命。然而,国内碰撞测试尚未纳入电池包底部冲击项目,而欧盟已要求电池包承受30吨静压。业内人士指出,车企在追求续航、加速等参数时,往往忽视极端场景下的安全冗余。
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教授直言:“为了追求科技感,有些车厂把机械安全当‘古典文物’抛弃了。”此次事故撕开了新能源车“安全神话”的外衣——当车企忙着用算力、续航吸引眼球时,或许更应回归本质:没有什么参数比生命更重要。
结语:谁为生命买单?
从“电芯倒置”的技术创新到“零延迟”的公关回应,小米SU7的爆燃事故不仅是企业个体的危机,更是整个行业的警示。当科技巨头以“互联网速度”跨界造车,安全这根缰绳是否已被有意无意地松开?正如网友所言:“新势力不能把用户当小白鼠,安全不是参数游戏。”(完)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