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给80年代的中国街头挑选一个汽车吉祥物,一款“方头方脑”的黄色面包车绝对能够高票当选。它既是改革开放初期“以技术换市场”的活教材,更是让工薪阶层实现小康生活的“致富神器”。这个黄色小胖子就是国内第一代微型面包车——天津大发

天津大发
天津大发的原型车是来自日本的主力拉货小车DAIHATSU(大发Hijet 850)。当时天津汽车工业公司与日本大发签下了“不平等条约”:日本公司提供车型技术,但规定前5年必须全部返销日本。谁料这款被嫌弃的“丑小鸭”,却因逆天空间和离谱油耗的经济表现,在国内市场成为了下金蛋的鹅。原计划生产七千辆,硬生生被国内旺盛的客运市场逼成了年产两万辆的“超级印钞机”!缔造了一代微型面包车传奇,也成为了几代人集体回忆的“国民致富神车”。

大发Hijet 850
这辆被戏称为“灵活的黄胖子”、“铁皮暖壶”的小车,跟如今的五菱一样完美诠释了“人民需要什么就造什么”的宗旨。两万八的售价,超短的轴距(比QQ还要短520mm)和车身,超窄的车宽,搭载着0.8L三缸发动机,两排贯穿式座椅,前麦弗逊悬架,后板簧悬架,百公里油耗5L。
在当时国内市场对于舒适性还未苛刻要求的时代下,天津大发凭借着它经济实惠、皮实耐造、承载力强、载货量大、维修成本低等优点,在客运市场一骑绝尘,在北京高达70%的出租车占比使得这款黄色面包车成为了当时北京的城市名片,更流传着“要发财,买大发,油门一蹬,财神到家”的经典顺口溜。



随着国内汽车市场的兴起,老牌合资企业所生产的捷达、桑塔纳等车型上市后,这款风靡一时的国民神车也迎来了属于它黄金时代的终点。它或者是国内汽车市场上最“矛盾”的存在,用铁皮焊出了市场经济改革初期的粗粝,也用经济耐用带领人们走向致富的道路。
这个黄皮铁盒子,不仅给改革开放初期的市场经济注入了活力,也为后续国内面包车的发展奠定了灵魂基础。新能源微型车的实用主义、五菱的秋名山跑车基因等或多或少都有当年这个“黄胖子”的身影。
它的出现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也是一部普通人在改革春风沐浴下的奋斗史。如今再有一辆保存完好的天津大发实属难得,售价更是比当年的新车还贵,不仅承载着发家致富的回忆,也是国人忆苦思甜的精神延续。
小时候有机会坐过天津大发的小伙伴评论区集合,或者聊聊哪款面包车是属于你心中的“国民神车”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