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合作发布作品

    2025车企生死竞速:小鹏降本突围,蔚来背水一战!

    2025年3月,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淘汰赛进入白热化。根据中汽协最新数据,一季度行业平均利润率已跌破2%。在比亚迪、吉利等传统车企以10万-15万元价格带密集收割市场,华为、理想以智能化抬高门槛的夹击下,造车新势力的生存空间愈发逼仄。而曾经并称“双雄”的小鹏与蔚来,正以截然不同的战略路径,为中国新势力车企的转型写下两组截然不同的注脚。


    小鹏:撕掉互联网标签,向制造业铁律俯身

    “卖不好车,就不可能有高研发费;没有足够多的研发费,就做不好科技;做不好科技,长期我就打不过别人。”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的这番话,道出了这家企业战略转向的核心逻辑。

    2022年G9车型的定价失误,曾让小鹏陷入退订潮与信任危机,但也成为其战略觉醒的转折点。何小鹏坦言,过去“中规模、高研发、高成本”的精而美路线已难以为继。为此,小鹏选择“俯身”制造业铁律:规模化降本、下沉市场突围

    2023年,小鹏与滴滴达成合作,推出面向10万-20万元主流市场的子品牌MONA,并在2024年底实现第5万辆MONA M03下线。这一布局迅速见效:2024年小鹏总交付量达19万辆,同比增长34.2%,毛利率从1.5%提升至14.3%,减亏46亿元。2025年,小鹏计划推出7款新车型,并将销量目标翻倍至38万辆。

    支撑这一成绩的,是何小鹏近乎“玩命”的成本管控。他每天工作六天半,亲自梳理供应链节点,甚至通过财务数据倒逼流程改造。与大众集团的联合采购进一步压缩成本,使得小鹏G6等主力车型价格下探至18.99万元起。用何小鹏的话说:“企业得先赚钱,才能花钱,而不是靠融钱。”


    蔚来:技术理想主义者的千亿豪赌

    与小鹏的务实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蔚来对技术长期主义的坚守——尽管代价高昂。2024年,蔚来净亏损扩大至224.02亿元,近七年累计亏损突破千亿大关。即便如此,创始人李斌仍坚持换电模式与全栈自研投入,甚至将2025年定义为“诺曼底时刻”:若销量无法翻倍至44万辆,或第四季度无法盈利,资本市场信任崩塌或引发连锁反应。

    为破局,蔚来启动“刮骨疗毒”式改革:

    • 降本求生:2025年计划通过供应链优化、研发精简等措施,将第二季度毛利率提升至15%以上。
    • 多品牌押注:除主品牌外,推出乐道(中端市场)与萤火虫(入门级),试图覆盖15万-50万元价格带。但受限于低线城市销售网络薄弱,新品牌协同效应尚未显现。
    • 融资输血:3月27日,蔚来宣布融资超30亿元以缓解现金流压力,但消息发布后股价一度跳水,折射出市场对其造血能力的疑虑。

    李斌的豪赌能否成功?行业观点两极分化。支持者认为,换电模式在补能效率上的优势将随规模扩大显现;反对者则警告,若技术路线与市场需求错位,蔚来的重资产模式恐成“死胡同”。


    殊途同归:降本成生存核心命题

    尽管路径迥异,小鹏与蔚来均将“降本”置于战略首位。小鹏通过供应链整合与规模化生产,将单车成本压缩10%-15%;蔚来则削减非核心业务,关停冗余项目,甚至传出裁员传闻。两者共同的困境是:如何在价格战(如小米SU7(图片|配置|询价)引发的行业降价潮)与技术战中平衡生存与创新。


    未来之战:盈利魔咒与新势力分野

    2025年被视为新势力的“盈利元年”。零跑、理想已率先盈利,小鹏与蔚来则将目标锚定第四季度。但两者的挑战截然不同:

    • 小鹏需警惕规模陷阱:38万辆销量目标依赖MONA系列的持续放量,但低价策略可能稀释品牌溢价。
    • 蔚来面临信任危机:若销量未达预期或融资受阻,千亿亏损的标签恐成“最后一根稻草”。

    行业分析师指出,新势力的分野已清晰:小鹏代表“规模优先”的务实派,蔚来则是“技术至上”的理想派。而市场留给两者的试错空间,正在急速收窄。


    结语

    2025年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不仅是产品的较量,更是战略定力与执行效率的比拼。小鹏与蔚来的选择,为中国新势力提供了两种生存样本:前者证明“活下来”需要向制造业本质回归,后者则试图以技术换时间。这场生死竞速的终局尚未到来,但可以肯定的是,唯有将理想装进现实的套子,才能穿越周期的寒冬。

    次阅读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0

    头像头像
    提交评论
      加载中…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