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9日,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上,国家发改委直接开炮——“某些车企不惜牺牲利润抢市场,虚假宣传、恶意抹黑”,短短一句话,炸翻了整个汽车圈。这不是普通喊话,而是带着红头文件的重拳出击。三天后,热搜榜被“车企内卷”“发改委整顿价格战”霸屏,普通人买车的好日子真要结束了吗?
这场风暴早有预兆。2023年特斯拉掀起降价潮,车企们就杀红了眼。2025年初,特斯拉Model 3(图片|配置|询价)跌破23万,奥迪部分车型打6.5折,捷豹XFL狂降17万,连广汽丰田SUV都跌到9万起步。消费者以为捡了便宜,却不知道车企早被逼到悬崖边——2024年全行业利润率跌到4.3%,比卖矿泉水的利润还低,卖一辆亏一辆成了常态。

更狠的是,有些车企玩起“自杀式补贴”。国家以旧换新政策到期后,理想、极狐、智己等品牌自掏腰包,承诺“国家不补我补1.5万”。表面看消费者赚了,背后却是车企割肉求生。一位二级供应商透露,车企疯狂压价导致零部件质量缩水,某品牌电池安全隐患曝光后,车主集体维权,车企连夜召回却拒绝赔偿。
国家发改委这次动了真格。论坛上明确点名三大du瘤:恶性降价、虚假宣传、恶意抹黑。有车企吹嘘续航1000公里,实际连500公里都跑不到;雇水军把竞品喷成“工业垃ji”,自己却被曝刹车系统缺陷。消费者投诉量飙升,2024年新能源车销量破千万,质量纠纷却同比增长60%。
整治措施刀刀见血。严查技术不达标车型,直接踢出市场;打破地方保护主义,禁止用补贴煽动价格战;央企重组加速,一汽、东风、长安合并研发资源,专攻电池、芯片、智能驾驶。发改委撂下狠话:“再搞虚假宣传就点名通报”,吓得多家车企连夜撤下夸大广告词。
对普通人来说,短期阵痛难免。车企不敢明着降价,购车优惠缩水,想薅羊毛更难了。但长远看,疯狂降价背后的坑更可怕——车企利润压到极限,要么偷工减料,要么倒闭跑路。2024年极越、合创暴雷,2025年高合、哪吒陷入危机,车主连售后都找不到人。
这场整顿最狠的一招,是逼车企换活法。比亚迪把高阶智驾下放到10万级车型,特斯拉自动驾驶覆盖90%城市道路,吉利搞出零下30℃照常跑的醇氢电混技术。数据显示,2024年三大央企砸向新能源的研发资金暴涨35%,自主品牌销量猛增80%。
消费者现在面临两难:是咬牙买可能涨价但质量更稳的车,还是赌一把抄底降价车?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