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合作发布作品

    理想、小鹏、赛力斯等达成共识:增程式乃未来主流

    偏叶说车头像偏叶说车头像
    偏叶说车03-31

    “增程式汽车并非只是短期过渡产品。”

    “增程式能够全面取代燃油车。”

    “增程式很快将突破10万元价格门槛。”

    曾几何时,增程式技术还被诸多人士轻视与误解,然而短短几年间,它便成功逆袭,受到越来越多车企的青睐。

    增程式被诸多人士轻视与误解,然而短短几年间,它便成功逆袭,受到越来越多车企的青睐。

    增程式技术之所以备受推崇,关键在于其蕴含的巨大市场潜力。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持续引领全球发展潮流,增程式车型销量突破118万辆,同比增长63%,其中25万元以上的高端车型销量占比超过60%(达71万辆)。

    增程式汽车能同时满足消费者对“纯电驾驶体验”以及“长续航无焦虑”这两大核心需求,已然成为中国汽车市场中增长最为迅猛的细分领域之一。

    增程式的火爆,不仅体现在销量的快速增长上。3月28日下午,在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2025)这一车界盛会,众多“车圈大佬”齐聚一堂,还专门开设了一场关于增程式电动汽车发展的论坛,其受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活动现场,多位车企代表与技术专家围绕增程式技术(REEV)的创新路径、市场定位以及可持续发展等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

    理想:全面替代燃油车,并非摒弃内燃机

    可以说,在中国汽车市场,是理想让增程式汽车声名远扬。理想汽车整车电动高级副总裁刘立国在演讲中提到:“网上有句话叫‘质疑理想、想成为理想’,自理想ONE推出后,增程式逐渐获得更多认可,众多车企纷纷入局。”

    在刘立国看来,理想在增程式市场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在于其提出的“城市用电、长途发电,长途用油”方案,高度契合中国市场需求。

    相较于纯电动车,增程式车辆不存在补能焦虑,同时兼具电动车出色的加速性能与NVH静谧性。此外,较小容量的电池还有助于有效降低成本。而与燃油车相比,增程式汽车驾驶体验更为平顺,使用成本也更低。

    刘立国表示:“理想汽车的目标是全面替代燃油车,但并非摒弃内燃机,我们仍拥有较为庞大的内燃机供应链。增程式发动机对于内燃机的设计相对简化,使用工况有所不同,这为我们在该领域提供了重新竞争的机遇。”

    深蓝:增程式汽车绝非短期过渡

    增程式汽车仅仅是短期过渡产品吗?深蓝汽车动力平台中心总经理杜长虹并不认同这一观点。

    他表示:“当市场渗透率超过50%后,消费者会趋于保守,对能够解决核心痛点且无短板的产品需求愈发强烈。在这种形势下,增程式汽车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与长远的发展前景。”

    杜长虹认为,增程式汽车在补能焦虑、使用成本以及安全性方面具备显著优势。

    他指出:“中国家庭中具备家充条件的车主占比并不高,从全口径来看,拥有固定车位的仅15%,而能够规范安装充电桩的不足10%。充电难题亟待解决。”在补能不便的情况下,增程式车辆“可油可电”的优势便凸显出来。

    此外,杜长虹认为增程式汽车的另一大优势在于安全性。他表示:“用户对电池的安全可靠性极为关注,如今大量增程式汽车采用较小的磷酸铁锂电池,安全体系更有保障。”

    凭借在增程式市场的精心布局,深蓝汽车在2024年累计交付新车24万辆。2025年,深蓝设定了50万辆的全球目标销量,并力争在2026年上半年实现全球累计销量达100万辆。

    赛力斯:增程式汽车应追求油电同感与油电同价

    增程式已然成为赛力斯的重要标识之一。销量方面,问界系列车型累计销量已突破60万台,2024年同比增长幅度高达180%。

    得益于问界系列车型的畅销,赛力斯在2024年成功实现扭亏为盈,成为继理想之后第二家盈利的新势力车企。

    与理想、深蓝汽车高管在论坛上的观点相似,重庆赛力斯凤凰智创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段伟认为,增程式汽车应充分发挥以下优势:纯电驱动,具备良好的电力输出与保电能力;拥有出色的NVH性能;具备良好的经济性,适用于各种工况与场景。

    未来增程式技术路线将如何发展?在段伟看来,增程式汽车应追求油电同感与油电同价。首先,在驾驶体验上,增程式汽车要与纯电动车无异,这就要求车企在振动减震等方面下功夫。

    其次,车企应持续提升增程式发动机的热效率,降低能耗。段伟表示:“增程式发动机工况稳定,为内燃机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空间。”

    此外,他认为增程式技术的另一个发展方向是融合发展,即打造可兼容多种燃料的增程式系统。

    小鹏:动力系统多元化布局,利于规模与平台化拓展

    同为新能源汽车制造商,“蔚小理”三家车企早期布局各有差异:理想专注于增程式;小鹏主打纯电领域;蔚来坚守纯电,并布局换电站。但在2024年,小鹏调整战略,宣布将推出增程式车型。

    为何小鹏较晚涉足增程式系统的开发?小鹏汽车动力中心总经理顾捷认为,这并非技术问题,而是基于选择。他表示:“这取决于商业闭环逻辑,以及自身场景与资源能否支撑多个平台的发展。”

    因此,早期受资源限制,小鹏聚焦于纯电领域,在规模扩大后,才开始布局增程式。

    顾捷表示:“我们认为在稳定增长的情况下,采用多元化的动力总成系统技术,有利于规模扩张与平台化发展。”

    简而言之,增程式汽车不仅能提升销量,还能更好地复用小鹏汽车的电动化技术。例如,小鹏增程式车辆的一大重要技术亮点——800V/5C超充,便是得益于小鹏纯电车型的技术积累。

    顾捷称:“我们采用平台化开发模式,因此能够将平台化的电池技术、驱动系统技术(包括800V)应用于增程式汽车。”

    北汽:增程式汽车很快突破10万元门槛

    活动现场,北京汽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副院长张艳青公布了一组数据:现阶段,售价20万以上、车长4米8以上的中大型车,在增程式汽车市场占据90%以上份额。

    在他看来,随着增程式技术的迅速发展,其价格不断下探,现已进入10万 - 15万元区间,很快将突破10万元门槛。

    张艳青表示,未来增程式发动机将在小型化、高效率、高静谧以及智慧管理等方面持续进化。

    首先,在尺寸方面,未来磁通电机等技术的应用,将进一步减小增程式发动机的尺寸与重量。

    关于高效率,不仅要提升发动机热效率,更要优化发动机热效率区间。张艳青表示:“需通过系统集成策略,使发动机与发电机的高效区重合,即发电机高效区间覆盖发动机高效工况,从而实现能效最大化输出。”

    高静谧性易于理解,其他嘉宾也多次提及。张艳青表示:“我们追求的是无感启停与静谧充电。”

    智慧管理系统可优化能耗与驾乘体验,比如将阶梯式发电升级为无级发电,提升车辆运行的平顺性。

    在演讲末尾,张艳青对增程式技术表达了三点展望:

    增程式技术凭借“电能驱动 + 无里程焦虑”的核心优势,有望在全价格区间拓展市场。

    多种燃料技术的融合,如增程式与氢燃料技术相结合,包括氢氨、甲醇等。

    拓展多应用场景,如飞行汽车、工程机械、特种车辆等领域。

    技术专家共探增程式发展趋势

    清华大学壳牌清洁交通能源中心主任帅石金认为,增程式汽车的优势在于解决里程焦虑,同时提供良好的驾驶体验。当然,挑战也不容忽视,例如在高速场景下,增程式汽车存在能耗增加、动力衰减等问题,并且国家政策也存在不确定性。

    对于增程式与插电式混合动力等多种动力类型车辆的发展趋势,帅石金认为它们将“长期共存,竞争合作”。

    他表示:“它们并非简单的替代关系,而是场景互补。包括插电式和增程式,不能认为增程式就一定要替代插电式,每种都有其适用场景。”

    活动现场,上海交通大学汽车工程研究院院长许敏同样对增程式汽车的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进行了分析。

    当前,增程式技术主要应用于理想、问界等大中型豪华车,而在占据市场主流的A级车领域渗透率较低。许敏提出疑问:“(理想、问界)这种‘大电池 + 大发动机’的模式是否适合中国绝大部分市场需求?”

    许敏认为,缩小电池容量与增程式发动机功率,能够有效降低成本,从而推动增程式技术在更低级别细分市场的应用。

    他强调:“我们既要追求高端先进的技术,但也不能忽视成本。我认为增程式技术是对传统技术的一种颠覆,不仅要在性能等各方面满足要求,还要在成本控制上做到与众不同。”

    次阅读
    1评论
    3赞同
    收藏
    分享
    1评论
    3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0

    头像头像
    提交评论
      加载中…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