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合作发布作品

    3000万产能成负担!工信部原副部长预警:燃油车厂快撑不住了

    "船到中流浪更急",用这句话形容当下中国汽车产业再贴切不过。2025年3月的北京,空气中还带着春寒,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的会场却热得发烫。当工信部原副部长苏波说出"燃油车面临生死存亡"的论断时,全场闪光灯亮成一片。这场以"夯实电动化 推进智能化"为主题的行业盛会,恰似一面照妖镜,把传统车企的焦虑、新势力的野心照得清清楚楚。

    图片来源网络

    十年前还被视为"备胎"的新能源汽车,如今已手握全球60%的电池产能,产业链长度横跨32个省市。可另一边,3000多万辆燃油车产能如同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每分每秒都在吞噬着企业利润。这让人不禁要问:这场电动化浪潮,究竟是浴火重生的机遇,还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燃油车的困境比想象中更严重。苏波提到,许多传统车企的车间已经空了一半。长三角一家零件厂老板老张说,去年开始,燃油车客户的订单越来越少,付款也越来越慢。他仓库里堆满卖不出去的活塞环,最后咬牙把生产线改成生产充电桩配件。“不改就得关门,没得选。”他的话代表了很多人的无奈。

    图片来源网络

    转型的故事每天都在发生。有的新能源品牌用低价买下老牌车企的工厂,把燃油车生产线改成电池实验室。老技工们戴着智能眼镜学编程,年轻工程师手把手教他们操作新机器。还有车企把燃油车平台改成混动车生产线,就像给旧房子装电梯,虽然麻烦,但能救急。

    国际化布局也在加速。中国车企不再只靠出口,而是直接在海外建厂。比如在泰国,中国充电站遍地开花;在墨西哥,一家车企把仙人掌图案印在车标上,结果新车卖到脱销。这些招数比过去“用市场换技术”聪明得多。德国车企的设计室里,中国工程师教外国同行调校车机系统,这种变化放在五年前根本没人敢想。

    图片来源网络

    但挑战依然存在。新能源车产能增长太快,部分地方出现重复建设。有的城市同时引进五六家车企建厂,结果产能过剩,工厂只能半停工。苏波建议,政府应该引导车企合并重组,别让资源白白浪费。

    这场汽车变革不只是技术升级,更是一场产业革命。燃油车的退场不是失败,而是时代的必然。当西北的风电通过充电桩输进电动车,当自动驾驶算法在云南的山路上反复测试,中国汽车产业正在书写新历史。

    图片来源网络

    转型的代价很大,但回报更大。那些敢于改革的车企,有的已经尝到甜头;死守旧模式的企业,则被市场淘汰。这就像大浪淘沙,留下的才是真金。十年后再回头看,2025年或许会成为汽车史上的分水岭——烧油的时代结束了,算力的时代正在开启。

    未来的汽车不会只是交通工具,而是移动的智能空间。中国车企如果能抓住这次机会,不仅能活下去,还能站上世界顶峰。这场变革没有退路,但闯过去,就是海阔天空。

    次阅读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0

    头像头像
    提交评论
      加载中…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