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汉密尔顿以法拉利车手的身份首次站上中国大奖赛冲刺赛冠军领奖台时,所有人都认为这将是以后F1颁奖台的常态。仅仅24小时后,这位七届世界冠军因赛车底板磨损超标被取消资格(DSQ)。这已是他18个月内第二次(不同车队)因同样问题受罚。但这一次,争议的焦点不仅在于技术违规本身,更指向了法拉利冬测期的致命失误。

3月份的上海国际赛车场,汉密尔顿用一场近乎完美的冲刺赛胜利证明了自己与法拉利SF-25赛车的磨合成果——杆位发车、全程领跑夺冠。然而,这份喜悦仅持续了一天。正赛中,他因赛车性能骤降仅以第六名完赛,随后FIA技术检查更曝出“底板磨损超标”的违规事实,成绩被直接取消。
戏剧性的是,队友勒克莱尔也因赛车重量不足被取消资格,法拉利罕见地遭遇“双杀”。在车队积分榜上,他们已跌至第五,与榜首的迈凯伦相差61分。而汉密尔顿自2023年美国站后,他成为近年唯一两度因底板问题被DSQ的车手。
这一切是否源于法拉利在季前测试期的疏漏?今年2月的巴林季前测试中,汉密尔顿原计划在最后一天进行长距离模拟,但赛车液压系统故障导致测试提前终止。这一细节在当时并未引发关注,直到中国站后,法拉利领队瓦塞尔的一段话揭开了隐患。

“刘易斯在澳大利亚站的挣扎,部分原因正是他未能在巴林完成长距离测试。”瓦塞尔向天空体育记者克拉维茨坦言。澳大利亚雨战掩盖了赛车调校问题,而中国站作为本赛季首场干地正赛,成为SF-25真实性能的试金石。未经验证的底板设定,最终导致磨损超标。
意大利《米兰体育报》曝光的内部细节,揭示了更深的危机,揭幕战比赛周末中,尽管勒克莱尔在FP2中刷出最快圈速,但车队发现赛车离地高度过低,存在底板过度磨损风险。为避免DSQ,他们连夜抬高底盘,代价是赛车性能断崖式下滑——排位赛仅列第七、第八,正赛更是跌至第九、第十。
揭幕战后背靠背进行F1中国站的比赛,由于巴林测试数据缺失,法拉利未能针对不同赛道特性优化底板设定。上海赛道高强度的颠簸路段与频繁制动区,进一步放大了磨损问题。

汉密尔顿的DSQ事件,意外引发了关于F1测试规则的讨论。现行规则下,车队每年仅允许进行3天的季前测试,且禁止季中测试。红牛顾问赫尔穆特·马尔科直言:“这等同于用20小时的数据决定全年更新研发方向,任何意外都可能葬送整个赛季。”支持者则认为,限制测试能压缩豪门预算优势,提升比赛悬念。但法拉利的案例表明,“一刀切”政策可能让技术失误的代价过于高昂。
面对积分榜的颓势,法拉利技术团队已启动紧急方案,一是短期修正,引入可调式悬挂部件,通过机械结构补偿离地高度波动;二是中期升级计划,迈阿密站计划推出新版底板,优化气流分布以减少局部磨损;在长期布局方面,与汉密尔顿团队建立“数据共享小组”,加速人车适配。
瓦塞尔强调:“问题出在执行细节,而非核心设计,我们有信心在5月回到争冠行列。”但对于志在冲击第八冠的老将汉密尔顿而言,每一次技术失误,都可能成为与时间赛跑中的致命损耗。

从巴林测试的液压故障,到上海赛后的技术罚单,法拉利为一次未完成的“作业”付出了沉重代价。而汉密尔顿的适应之旅,也因车队的系统性漏洞变得更加坎坷。当七冠王的光环遇上跃马的复兴野心,这场联姻需要的不仅是速度,更是对细节的极致把控。
评论·0